News Release

从古到今,种养结合循环方式是如何演变的?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graphical abstract

view more 

Credit: Danmeng FENG , KouRay MAO , Yujie YANG , Yu HU

种养结合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最基本形式,也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实践所得。在农耕文明进程中,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农业系统的循环,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也是中国能够以差不多同样的土地养育越来越多人口的关键。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种养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在动态调整,实现种养结合循环方式也在演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冯丹萌、胡钰副研究员及团队联合科罗拉多州立大学KouRay Mao教授从政策目标、改革机遇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文章广泛收集科研文献与古代典籍,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种养结合历史记载,将中国种养结合的历史轨迹中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自给自足”下的种养自发性循环阶段(公元前1046年至1948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粮为纲”下的辅助式循环农业推进阶段(1949年至1977年);改革开放后种养业专业化发展导致的链条逐步断裂阶段(1978年至2011年);新时代生态文明指引下的种养关系重构阶段(2012年至今)。

在古代,随着垦荒种植的生产行为出现,就开始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如太湖地区农桑牧渔模式、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农牧渔模式、北方关中粮草轮作、以草兴牧的结合模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人们对食物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种植和养殖业逐步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种养循环的链条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造成农业资源承载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一系列行动,为重塑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这一时期,市场驱动下的新时代种养结合循环机制逐步构建。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过程中,种养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传统式融合—市场化分离—绿色化协同的曲折经历,种养结合模式从最初的经验摸索式逐渐转为政策、机制、技术、主体等相辅相成的综合体系。这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更广泛背景下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该研究已于2023年发表在《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期刊上,DOI:10.15302/J-FASE-2023525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