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像“搭积木”一样设计碳材料?中国团队综述三维碳晶体研究新进展

Chinese team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3D carbon crystal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Science China Press

理论模拟提出的几种三维sp3碳结构。

image: 理论模拟提出的几种三维sp3碳结构。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1.碳的无限可能

铅笔芯中的石墨和地壳中的钻石,虽“同根生”于碳元素,却因原子的杂化和排列方式不同而导致性质天差地别。科学家们早已不满足于这两种经典结构,他们试图通过设计碳基元的“乐高式”组装,创造出具有超硬、导电、多孔等特性的三维碳晶体。将不同杂化的碳在三维空间中组合,可产生许多性质迥异的新型碳材料,其中有的硬度超越钻石却轻如泡沫,有的拥有蜂巢状孔道可高效储氢,还有的能像金属般导电。

2.理论预测:构建碳的晶体基因库

随着计算材料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粒子群优化、遗传算法等工具,已预测出超过1600种三维碳结构。例如,T碳是通过将金刚石中的每个碳原子替换为碳四面体,形成的密度不到金刚石一半的轻质超硬材料(Phys Rev Lett 2011, 106, 155703);而“碳施瓦茨体”(carbon schwarzite)是根据数学家Hermann Schwarz提出的三周期极小曲面构建出的负曲率蜂窝结构,具有狄拉克锥能带和超强吸附能力(Phys Rev B 2014, 90, 125434)。

该文章指出,虽然理论上可构建出无数三维结构,但实验上成功合成的非常有限。这种局面主要源于碳在热力学上倾向于形成石墨或金刚石,而其他结构多为亚稳态,需要更加精细的制备条件控制。

3.实验突破:多路径合成技术

1)模板辅助碳化:利用具有规则孔道的沸石作为模板,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出具有微孔结构的三维碳骨架。例如,镧系金属催化的沸石模板碳(ZTC)展现出类三维石墨烯周期结构,比表面积高达4100 m2/g(Nature 2016, 535, 131–135),被视为“碳施瓦茨体”的实验制备。

2)有机合成:通过设计含七、八元环的弯曲纳米碳片段,自下而上组装三维结构。这些成功合成的[8]圈烯和[7]圈烯衍生物,为构建负曲率碳晶体提供了关键“积木单元”。

3)高压处理:在数万大气压下,富勒烯C60分子能互相连接形成三维聚合物。将C70-碳管“豌豆荚”结构在60 GPa下压缩得到硬度达89 GPa的V碳(Phys Rev Lett 2017, 118, 245701),开辟了超硬材料制备的新路径。

4)电荷注入:正如朱的团队强调的那样,一些合成主要依靠电荷注入诱导的碳纳米结构的连接。他们将C60分子与氮化锂混合加热,碳笼间会形成共价键,首次实现了三维“长程有序多孔碳”(LOPC)的克量级制备(Nature 2023, 614, 95–101)。该方法可用于在常压下精确控制结构,从而制备更多的三维碳晶体。

4.未来材料的新曙光

三维碳晶体的潜在应用令人振奋:具有周期性孔道的结构可作为高效储氢材料,超硬碳晶体有望用于制造新一代切削工具,而碳基半导体可能颠覆传统电子器件设计。朱彦武教授认为,“我们正在解锁碳元素的形态库,就像用原子级乐高积木搭建功能各异的未来材料。” 随着计算模拟和实验技术的进步,三维碳晶体正从理论走向现实,这不仅拓展了碳材料的疆界,更预示着碳材料设计将进入“原子级定制”的新纪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延博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朱彦武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获得了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的支持。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