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和黍的氮稳定同位素组成是反映施粪肥行为的可靠指标
Science China Press
image: (a) 不同施肥条件下粟的种子和叶片的δ15N值;(b) 粟的种子和叶片δ15N值的线性关系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是距今10000年前驯化于中国北方的农作物。距今10000~4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南方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主,北方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主,南北两套农业体系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在以粟、黍种植和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饲养为核心的粟作农业系统中,猪粪肥田很有可能促进粟作农业形成正反馈循环的生产模式,在中国北方土壤肥力有限的黄土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集约化。
考古遗址出土粟、黍炭化种子的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5N),常被用于指示古代农田的施肥行为,但因现代施肥模拟实验的不足而引发各种争议。《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了兰州大学杨晓燕教授课题组关于粟、黍施肥实验的结果。该团队为建立施肥强度与粟、黍δ15N值的对应关系,开展了针对粟和黍的田间和盆栽实验。施肥梯度实验显示,粟的δ15N值会随着粪肥量的增加而升高,并且粟叶片的δ15N值比种子系统性地高出约1.6‰。田间实验显示,停止施肥2~3年的对照组和施肥的实验组的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停止施肥后,残留粪肥对粟、黍δ15N值的影响持续存在,验证了粪肥的长期残留效应。
综合已发表的农作物现代施肥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粪肥自身的δ15N值和投入量是决定其对植物δ15N值改变幅度的关键要素。施粪肥会显著提升粟、黍的δ15N值,而且粟、黍的δ15N值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长期、大量粪肥投入对粟、黍δ15N值的提升幅度约为7‰。考古遗址出土的粟、黍炭化种子δ15N值小于+1‰很可能代表不受粪肥影响或受到轻度施加粪肥的影响,介于+1‰~+4‰之间很可能代表受到中度施加粪肥的影响,高于+4‰很可能代表受到重度施加粪肥的影响。中国北方史前粟、黍种子的δ15N值普遍高于现代实验界定的重度施肥的界限+4‰,说明仰韶早期至龙山晚期,中国北方以黄土高原为主体的区域普遍存在较高强度的粟、黍农田施肥行为。
论文:
杨继帅, 杨晓燕, 游婷, 陈发虎. 2024. 粟和黍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是反映施粪肥行为的可靠指标.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9): 2963–2976.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