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Credit: Junfei GU1 , Xianlong PENG2 , Shiwei GUO3 , Jianwei LU4 , Xiaojun SHI5 , Yixiang SUN6 , Jianchang YANG1
作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水稻的稳定增产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和化肥、水资源投入,将单产从1950年的2.1吨/公顷提升至2020年的6.8吨/公顷。然而,传统“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不仅导致水资源利用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40%–50%,氮肥利用率仅为34%,还引发了土壤退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那么,如何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持续提高产量呢?
近日,扬州大学杨建昌教授等的一篇综述论文指出,通过优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可实现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研究发现,现代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普遍在0.5左右,但通过调控生理特性,这一指标仍有提升空间。关键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粒叶比”,即单位叶面积的穗粒数,平衡光合产物(源)与籽粒需求(库)的关系;二是增加“糖穗比”,即开花前茎秆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备与穗粒数的比值,为籽粒灌浆提供更多能量;三是优化“有效分蘖比例”,减少无效分蘖对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改善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相关文章发表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10)。
基于这些生理机制,科学家们开发了三项核心绿色技术。首先是“适度干湿交替灌溉”(AWMD),通过PVC管监测地下水位,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土壤类型中设置灌溉阈值。例如,砂质土壤在分蘖中期水位降至8–10厘米时灌溉,而黏土在孕穗期可容忍25–30厘米的水位下降。这项技术不仅比传统淹水灌溉节水35%,还能减少48.3%–57.9%的甲烷排放,其原理是通过间歇性干旱抑制产甲烷菌活性,同时促进根系发育和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
其次是“三标准氮肥施用技术”,综合土壤肥力、叶色和品种特性动态调整施肥量。例如,通过比较水稻顶部第三叶与第一叶的SPAD叶绿素值(相对叶色值),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精准追肥;对大穗型品种侧重“保花肥”,小穗型品种则增加“促花肥”比例。该方法使氮肥利用率从34%提升至51%,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第三项是“水氮耦合调控技术”,通过数学模型量化土壤水分与氮素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分蘖中期,当土壤水势为 –10 kPa时,最佳植株氮含量应为2.94%,此时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最高。这种精准管理模式在江苏、黑龙江等地的试验中,使水稻产量提高9.3%,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7%。
这些技术已在2021–2022年间在我国安徽、湖北、四川等七大稻区推广应用,覆盖面积达1030万公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22亿美元。研究强调,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智能农业技术简化管理措施,并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途径,以推动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ethod of Research
Experimental study
Subject of Research
Not applicable
Article Title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 of green technology in rice production to increase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16-Jul-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