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食物消费模式改变是否影响膳食锌的摄入水平?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Image

view more 

Credit: Lu LIU 1, 2, Alida MELSE-BOONSTRA 3, Wen-Feng CONG 1, † , Mo LI 1, Fusuo ZHANG 1, Wopke VAN DER WERF 2, Tjeerd JAN STOMPH 2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300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对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神经行为调节至关重要。然而,全球范围内锌缺乏仍是主要的“隐性饥饿”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饮食结构的转型,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否影响了膳食中锌的摄入水平呢?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丛汶峰教授团队联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opke van der Werf博士等,通过分析我国2004–2011年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成年人膳食锌摄入的变化趋势及背后的原因。该研究覆盖全国9个省份及3个直辖市的21,266名18–50岁成年人。结果显示,2004至2011年间,我国成年人日均锌摄入量从11.1降至9.89毫克,摄入不足的人群比例从23%升至37%,增幅超过六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在不同收入群体中普遍存在——尽管高收入人群的锌摄入量始终高于低收入群体,但所有收入阶层的锌摄入均呈下降态势。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4584)。

研究发现,谷物消费减少是锌摄入量下降的首要原因。数据显示,成年人从谷物中获取的锌从2004年的6.27毫克/天降至2011年的4.68毫克/天,占总锌摄入的比例从58%降至48%。虽然肉类等锌含量丰富的食物消费有所增加,但仅部分抵消了谷物减少带来的影响。例如,肉类提供的锌从1.78微增至1.85毫克/天,占比从15%升至17%。

从地域差异看,各省锌摄入不足率差异显著。河南省的问题尤为突出,2011年锌摄入不足率高达65%,较2004年增长28个百分点;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期不足率始终维持在18%–19%的较低水平。城乡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但男性日均锌摄入量普遍高于女性。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变化与我国饮食结构转型密切相关。过去几十年,我国居民动物蛋白消费显著增加,但谷物作为传统主食的地位却有所下降,导致锌的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此外,尽管高收入群体可通过购买更多肉类、坚果等富锌食物补充摄入,但整体膳食模式的变化仍导致锌摄入总量下降。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膳食锌摄入与社会经济因素、区域饮食模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强调,解决锌摄入不足的问题需结合地区饮食特点制定策略,例如推广锌密度更高的食物或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提高农作物锌含量。我国约40%的土壤存在锌缺乏问题,针对性的农业干预或可成为改善居民锌营养状况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锌缺乏率仍高达27%,而成年人锌摄入不足问题虽有改善迹象,但地区差异显著。未来需进一步关注低收入群体的膳食质量,同时通过营养教育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居民饮食向“锌友好型”模式转型。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