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如何治理?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农业面源污染指由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生活污水等分散污染源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来源广泛、难以集中管控,是全球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挑战。作为云南省西部重要的地表水资源,洱海长期面临农业活动带来的污染压力。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主要水污染物中有40%来自农业源,而近年来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仍在持续上升。洱海流域人口密度为256人/平方公里,农业生产与生活污水排放交织,如何精准识别不同污染源的贡献,成为制定有效污染控制策略的关键问题。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许稳教授团队以洱海流域海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农民调查、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系统量化了该区域2022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水对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四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22)。

研究结果显示,2022年海西地区四种污染物的年排放量分别为:氨氮72.9吨、总氮264.1吨、总磷29.2吨、化学需氧量1453.3吨。从来源看,农村生活污水是氨氮的主要贡献者,占比74%;作物生产是总氮的首要来源,占比45%;畜禽养殖则是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主要排放源,分别占比52%和71%。具体到农作物类型,蔬菜、玉米和豆类贡献了作物生产中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而奶牛和生猪养殖则是畜禽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奶牛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占畜禽总排放的一半以上。

空间分布上,上关镇成为全污染物控制的关键区域,其畜禽养殖业发达,四种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区域的21%–44%。此外,湾桥镇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成为作物污染排放最高的乡镇;南部乡镇则受生活污水影响更显著,尽管已铺设污水收集系统,但部分管道出现破损,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入湖。

本研究综合量化了四种污染物的排放,弥补了传统模型仅关注氮、磷的局限;通过300余份农户调查和实地采样,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系数手册》,实现了污染源数据的本地化和精准化;进一步细化到作物和畜禽种类,为针对性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些发现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精准指导。研究建议,针对北部乡镇的畜禽养殖,可推广奶牛粪便综合处理技术和优化饲料配方;中部和北部的作物种植区应优先优化蔬菜、玉米和豆类的种植结构,推广稻豆轮作等低污染模式;南部乡镇则需加强污水管网的维护,降低管道破损率。此外,研究方法可作为其他湖泊流域污染评估的参考,为农业绿色发展和水质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