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Credit: Rui LIU 1, 2, 3, Weifeng ZHANG 1, 2, 3, 4, † , Tikun GUAN 1, 2, Dongjia LI 1, 2, Zhiping DUAN 1, 2, Zixin ZENG 1, 2, Jiawei LI 1, 2, Kaitong WANG 1, 2, Sen DU 5, Yang XU 5, Li GAO 6, Jiahuan LIU 7, Yong CHEN 8, Bing SHEN 9, Li CHEN 10, Yingxiang SUN 11, Minghua ZHOU 12, Jianhao SUN 13, Shengdong LI 14, Youliang YE 15, Mingshan QU 16, Xinxin YE 17, Yanfeng WANG 18, Yuexiu JI 19, Ruijie LIU 20, Xinping CHEN 1, 2, 3, 4, Fusuo ZHANG 1, 2, 3, 4
农业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而氮肥的高效利用与环境减排一直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投入,氮肥贡献了我国粮食增产的45%和食物链中60%的蛋白质供应,但2024年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42.6%,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每年约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全球70%的氧化亚氮排放,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教授等的一项综述研究指出,添加脲酶或硝化抑制剂的稳定肥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路径,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并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国。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35)。
稳定肥料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添加抑制剂,延缓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减少挥发、淋溶等损失,从而提高作物吸收效率。与传统肥料相比,这类产品能使氮肥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同时降低氮素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我国稳定肥料年产量达3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0%,且在抑制剂原料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双氰胺(DCD)、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氮吡啉等关键抑制剂的产能分别占全球的80%、50%和90%,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创新是我国稳定肥料领先的关键。过去,抑制剂在肥料生产中面临高温分解、设备腐蚀、混合不均等难题。通过材料改性和工艺优化,国内企业成功突破了这一瓶颈。例如,中化集团开发的DMPP分子包覆技术,将抑制剂在肥料中的留存率从20%–40%提升至60%–70%,实现玉米等作物“一次性施肥、全程供氮”,减少化肥用量10%–20%的同时增产5%–15%。此外,针对不同土壤和作物特性,我国已形成多样化产品体系,涵盖大田作物专用肥、果树水肥一体化配方等,适配苹果、水稻、蔬菜等14类作物的需求。
田间试验验证了稳定肥料的综合效益。在全国23个试验点的实证研究中,这类肥料平均提升作物产量9.2%。在西北干旱区的玉米种植中,应用DMPP和NBPT(脲酶抑制剂)复合肥料后,氮肥利用率显著提升。这些成果不仅缓解了环境压力,还通过减肥增效为农民每公顷增收约3000元,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政策支持为稳定肥料的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国已在27个省份建立示范基地,2024年试验面积超2700公顷,覆盖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平均增产8%–10%,显著提升了农民对稳定肥料的认知度和市场接受度。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稳定肥料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实践,为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研究指出,下一步需通过合成生物学优化抑制剂生产工艺、完善法规标准,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让这一“绿色农技”更好惠及农业生产一线,助力农业绿色转型和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ethod of Research
Experimental study
Subject of Research
Not applicable
Article Title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use of stabilized fertilizers in China: pathways for green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15-Sep-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