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中国南海北部放射性129I的来源、传输和扩散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Science China Press

129I/127I原子比值与盐度变化揭示南海北部海域放射性污染物的扩散模式

image: (a)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海水129I/127I原子比值(白色数字为各站位编号),(b)珠江河口区断面盐度分布(黑色数字)与129I/127I原子值,(c)珠江河口区129I/127I原子比值与盐度关系,(d) 珠江河口区127I浓度与盐度关系。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侯锦校、侯小琳研究员和王妍芸助理研究员等共同取得的研究成果。南海北部沿岸是中国核电站分布的密集区域,该团队通过系统采集南海北部海水样品,基于实验室已经建立的海水中超微量129I和127I的准确分析技术, 获得了该海域海水中129I和127I的水平和分布。结合海水中129I/127I比值分布规律, 研究了南海北部海域人工放射性核素129I的传输与扩散特征。

研究表明,河流输入是河口和沿岸海域129I的主要来源,但其主要分布在距离河口100km以内海域, 且主要分布于表层10m以上的海水中。不同输入方式对水柱中129I的贡献量依次为:洋流输入>河流输入>直接大气沉降。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导致表层129I水团在河口陆架区呈现羽状分布特征, 珠江129I水团的南向传输受到制约, 阻碍了其向外海的扩展。垂直方向上, 由于淡水羽流的浮力效应和上升流的存在,129I垂向扩散十分有限。开阔海域中,表层129I的损耗与次表层129I的保守导致129I浓度以及129I/127I原子比值在次表层呈现峰值。研究成果将对边缘海事故工况下核污染的扩散路径和影响范围预测及环境辐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论文:

侯锦校, 王妍芸, 刘佳林, 刘起, 侯小琳. 2025. 中国南海北部放射性129I的来源、传输和扩散.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5(9): 3040–3050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