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鐵電性能的寶藏相圖:AI真能秒開?

AI驅動鐵電材料研發新紀元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科技大學陳弦教授(左)及同濟大學張晨波博士(右)成功研發出深度學習模型FerroAI。該模型僅需20秒,即可繪製鐵電材料的組分–溫度相圖,標誌著人工智能賦能鐵電材料研發的新紀元。

image: 香港科技大學陳弦教授(左)及同濟大學張晨波博士(右)成功研發出深度學習模型FerroAI。該模型僅需20秒,即可繪製鐵電材料的組分–溫度相圖,標誌著人工智能賦能鐵電材料研發的新紀元。 view more 

Credit: HKUST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深度學習模型FerroAI。該模型僅需20秒,即可繪製鐵電材料的組分–溫度相圖,並預測出介電常數高達11,051的新型鐵電材料。FerroAI的出現,標誌著人工智能賦能鐵電材料研發的新紀元。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為加速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與發現提供了創新方案。

論文題為「FerroAI:一種用於預測鐵電材料相圖的深度學習模型」,由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陳弦(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晨波博士(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及2019年科大博士畢業生)聯合完成。

鐵電材料因其獨特的電學性能,在感測器、儲存器及能源收集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然而,其性能高度依賴於晶體結構,而晶體結構的演化通常通過組分–溫度相圖來揭示。傳統構建相圖的方法往往需要合成大量樣品、進行系統實驗和計算,耗時數月甚至更久,嚴重制約了新材料研發效率。因此,全球科研界一直在探索更加高效的相圖構建與材料預測方法。

過去的機器學習技術雖能在單一體系中預測相變,但在跨材料體系時,因泛化能力不足而難以準確捕捉規律,這成為國際學術界面臨的普遍難題。為突破這一瓶頸,本團隊挖掘了超過四萬篇文獻,對千餘種鐵電材料創建相變數據庫。結合數據增強與智能化調參策略,訓練出深度學習模型FerroAI。實驗驗證表明,FerroAI在多種晶體結構中的預測準確率超過80%,並能夠解釋不同摻雜元素在晶格中的關鍵作用機制。依靠傳統實驗流程至少需耗時數月的材料研發,如今AI僅用20秒即可完成。

陳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高品質數據本身的重要性,也表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材料科學的研究範式。FerroAI讓我們得以更快探索鐵電材料性能的潛力,推動新型功能材料的快速發現。」

此次成果是團隊在材料智慧化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通過FerroAI,首次實現了跨材料體系的相變預測與實驗驗證的緊密結合,展現出AI在加速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