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a)单晶金属箔制备流程示意图。(b)单晶铜箔制备的通用调控框架,冷轧过程中的位错密度(𝜌)及再结晶退火后立方织构的面积分数(𝑓c)随真应变(ε)的变化曲线。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铜箔具有优异的导电与导热性能,是集成电路、高频通信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然而,目前商业化铜箔多为多晶结构,大量晶界引发的电子散射、热失效及界面性能退化等问题,限制了器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相比之下,单晶铜箔凭借无晶界的有序结构,有望从根本上克服多晶铜箔的性能局限,成为推动新一代高端器件发展的理想材料。现有研究虽已利用商业压延铜箔实现单晶铜箔的制备,但商业铜箔原料普遍存在织构类型不稳定、织构强度波动较大等问题,这种结构异质性严重制约了单晶铜箔制备的可控性与规模化发展。
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轻元素材料与器件团队吴慕鸿研究员、付莹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张志斌特聘副研究员等合作者,通过揭示金属箔材单晶生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织构引导的大尺寸单晶金属箔通用制备策略。该工作系统建立了能量-织构-单晶调控方法,为单晶金属箔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工艺路径。相关成果以“织构调控大尺寸单晶金属箔制备(Texture-controlled growth of large-scale single-crystal metal foils)”为题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该策略的核心在于三个有序阶段的精确控制(图1a):(1)冷轧变形:通过轧制变形过程调控,在金属箔中引入高位错密度,积累足够的变形储能;(2)低温再结晶退火:利用低温退火工艺,释放变形储能并促进形成均一且完全的{100}立方再结晶织构组织;(3)高温单晶化退火:结合温度梯度控制技术,通过能量驱动机制(表面能或界面能)促使异常晶粒形核长大,最终获得大尺寸单晶。研究结果表明(图1b),仅当真应变处于最优区间(Region III, ε≈4.5~5.0)时,才能形成均一完全的{100}立方织构(𝑓c>90%),从而实现高质量大尺寸单晶铜箔的制备;而真应变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单晶的形成。
基于此,研究团队利用表面能驱动方法,制备了33×20 cm2尺寸的Cu(111)箔,并利用界面能驱动方法成功制备了6种不同高指数晶面的单晶铜箔。该方法适用于铸造、轧制及电解等多种铜原料体系,并可推广至金属镍,展现出良好的普适性与工业推广潜力。该研究不仅为单晶金属的制造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更为单晶金属箔的工业应用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Journ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