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该动画展示了这项创新性二氧化碳转化技术的核心工作流程。首先,自支撑MOF基混合基质膜从低浓度二氧化碳源中选择性过滤掉杂质(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氧气、氮气);随后,富集后的高纯度二氧化碳被送入电解器,在酸性条件下,铋纳米颗粒催化层将其转化为甲酸。这是首次实现从空气到纯甲酸的直接电化学转化。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长期以来,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有用化学品的过程,一直依赖高纯度二氧化碳,这一过程成本高昂且能耗大,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如今,由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和廖培钦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凭借一款创新的电解器设计改变了这一局面,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这一设计的核心创新点,在于一款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自支撑分子筛膜。MOF 是一类具有优异气体捕获能力的多孔材料,将其直接集成到电解器中,可同时完成两项关键任务:一方面过滤稀释二氧化碳源中的杂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氧气等),另一方面将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足以高效转化的水平。
在烟气(通常含15%二氧化碳)测试中,该膜将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82.5%。随后,电解器将这些富集后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一种重要的液体燃料和工业化学品。整个过程的法拉第效率(衡量反应有效性的指标)接近100%,电流强度达9000毫安。仅需4小时,设备就能生产出23毫升无水、无电解质的甲酸,且纯度符合商业标准。这是首次通过电化学还原方式,直接从烟气中制备出如此高纯度的产品。
更令人瞩目的是,该设备还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仅0.04%)。研究团队采用特殊的KAUST-7-MOF膜,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2.05%,甲酸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8.2%,产率更是比未使用该膜的催化剂高出5000倍。这一成果为潜艇、空间站等密闭空间的二氧化碳控制提供了新可能。
除性能优势外,该设计还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技术经济分析显示,相比使用纯二氧化碳原料,以烟气为原料可使生产成本降低15%,因为它省去了二氧化碳预处理提纯的步骤。同时,得益于膜的选择性过滤功能,设备不会与杂质发生副反应,确保了产物输出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这一突破填补了实验室研究与工业应用之间的空白,为将废弃二氧化碳(来自发电厂、工厂甚至空气)转化为有价值资源,提供了一种可规模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能推动可持续化学品生产,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Journ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