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晶界厚度在塑造固体材料力学性质中被忽视的作用

《国家科学评论》最新文章首次研究晶粒尺寸与晶界厚度协同对固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Science China Press

晶态-非晶态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 (𝜎𝑦) 与晶粒尺寸 (D) 及非晶层厚度 (l) 的关系。

image: 单组分面心立方 (FCC) 晶粒(A粒子)被非晶区域(由具有Lennard-Jones势的A和B粒子按65:35比例混合而成)包围。最大强度(☆)出现在 (D, l) ≃ (45, 6)。多晶(l = 2)展现经典的Hall–Petch关系与反Hall–Petch关系。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固体材料的世界并非仅由完美有序的晶体和完全无序的玻璃态构成。在这两种基本状态之间,自然存在着广阔的过渡区域——由晶粒被无序边界包裹组成的复合结构。当无序区域薄至单原子层时,便形成常见的多晶材料;而当其具有特定厚度时,则构成更普遍的晶体-非晶复合材料。从几何角度看,晶粒平均直径(D)与晶界平均厚度(l)理应成为描述这类材料结构的两个基本参数。在多晶材料研究中,晶粒尺寸如何影响力学性能已得到深入研究:随着晶粒直径减小,多晶材料的屈服强度σy会先升高(著名的Hall-Petch关系),后降低(反Hall-Petch关系)。

"令人惊讶的是,晶界厚度这个同样重要的结构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却鲜有研究。缺乏实验研究可以理解,因为制备具有不同晶界厚度的样品系列十分困难。”韩一龙教授评论。”但计算机模拟不难,为何仍缺乏相关研究?这可能是由于不同领域间的术语壁垒和思维定势:晶体-非晶复合材料领域通常把晶相占比做为变量参数,而不是把Dl作为独立参数;而多晶领域仅将D作为参数,超过一两个原子厚的界面被称为无序相,而非晶界。"

针对这一研究盲区,香港科技大学韩一龙教授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首次在完整的(D, l)参数空间中对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弹性模量等关键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9月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博士后徐之镔为论文第一作者。

研究团队通过模拟不同粒子体系,将经典的Hall-Petch与反Hall-Petch关系σy(l)拓展为𝜎𝑦(𝐷, 𝑙)。如图所示:在晶畴为单组分的面心立方材料中,当晶界厚度达到约6个原子直径时,材料强度达到峰值;延展性也同步达到最大值。这意味着将晶界厚度增至约6个原子直径,可同时提升材料强度与延展性,成功规避了常见的强度-韧性权衡。然而对于体心立方或多组分面心立方材料,增加晶界厚度只会持续软化材料。

徐之镔博士解释道:"这些行为源于两类塑性机制的竞争:位错主导的晶体塑性变形与非晶区域剪切转变主导的塑性变形。在单组分面心立方材料中,厚晶界能抑制位错形核并吸收滑移位错,从而同步提高强度与延展性;而在体心立方或多组分材料中,由于位错摩擦应力较高,塑性变形主要由非晶区域承担,因此增加晶界厚度只会软化材料。"

近年来,实验上已成功制备出若干具有厚晶界的合金材料,其中部分材料的强度可超越其对应的多晶,其余则不能。该研究为这些看似矛盾的实验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通过将(D, l)作为一对独立变量研究其对材料的影响,为未来设计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等优异性能的固体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