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Highlight | 11-Nov-2025

中非农业贸易能否成为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新途径?

Higher Education Press

新冠疫情与地缘冲突持续冲击着全球供应链,导致粮食价格剧烈波动,非洲多国与中国均面临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农业贸易长期以来被视为调节粮食供需失衡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之间,其合作潜力备受关注。那么,中非农业贸易到底能否成为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和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等机构合作通过对多国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利用2001–2022年的贸易数据,结合结构化的多国贸易模型,模拟了中非农业贸易自由化对双方福利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相关研究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17)。

研究发现,非洲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在二十年里年均增长率高达21.3%,但仅占其对华总出口的5.5%,远低于全球平均的16.4%,显示非洲仍存在大量未开发的出口潜力。贸易壁垒和物流效率低下是制约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因素。例如,截至2023年,仅有12个非洲国家获准向中国出口咖啡和可可豆。

本研究将中非合作机制内生化于模型中,突破了传统一般均衡模型难以捕捉政策—贸易双向反馈的局限。通过模拟中非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情境,研究发现降低贸易成本将显著提升双方的福利水平。非洲国家中,留尼汪、卢旺达、加纳等国的福利改善尤为明显,分别达到18.8%、17.0%和15.7%;中国的福利也预计提升2.94%。

此外,非洲对中国出口结构正逐步从初级农产品向加工品升级,植物产品和加工食品目前已占对华出口的90%。而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也从早期以粮食为主,逐渐拓展至食用油、乳制品等下游产品,显示双方在农业价值链上的互补性不断增强。

尽管整体前景积极,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33个非洲国家目前对中国存在农产品贸易逆差,其中28个为内陆国家,物流成本高、供应链脆弱是主要障碍。要实现更加公平的贸易收益,还需在基础设施、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标准协调、气候韧性实践等方面加强政策协同和技术合作。

本研究不仅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2——“零饥饿”)指出可行路径。未来若能在自贸协定框架下融入更多能力建设与技术援助,中非农业贸易有望成为推动共同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