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该图展示了2000-2023年间东亚中部地区大规模沙尘事件的起尘量及主要起尘源区贡献率的变化。柱状图a显示了中国北方和蒙古国的年均贡献率,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的贡献逐渐下降,而蒙古国的贡献持续上升。柱状图b展示了136次大规模沙尘事件的总起尘量,自21世纪初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20年后显著回升。柱状图c为各次沙尘事件的源区贡献情况,其中蓝色柱代表蒙古国,红色柱代表中国北方。整体来看,数据揭示出近年来东亚中部主要起尘源区向蒙古国的转变趋势。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的东亚中部沙尘活动近年来出现明显反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蒙古国已成为该区域主要的起尘源区。研究团队基于风蚀预测系统(Wind Erosion Prediction System, WEPS),估算了2000年至2023年间东亚中部地区136次大规模沙尘事件的逐小时起尘量。分析范围涵盖中国北方及蒙古国主要起尘区,并综合了风速、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等高分辨率数据。结果显示,从21世纪初至2020年,沙尘暴的频率与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2020年后急剧逆转。区域总起尘量从2020年的570万吨激增至2023年的4030万吨,增长超过7倍;大型沙尘事件的年均次数也从3次上升至5次。蒙古国在这些事件中的起尘贡献率由21世纪初的43%上升至近年来的53%,在2022年达到62%,并在2023年4月的大规模沙尘事件中达到64%。研究指出,更强的地表风速、植被退化以及土壤干燥是导致沙尘反弹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风速变化的贡献约为46%,植被退化约为19%,土壤湿度下降约为9%。蒙古高原气旋的增强与戈壁沙漠长期干旱共同加剧了地表风蚀与扬尘过程,而中国北方的生态修复工程则有效降低了本地排放。
该研究揭示了东亚中部主要起尘源区的空间格局向蒙古国的转变趋势,并强调加强跨境监测与预警合作的重要性。研究团队建议,中蒙两国应建立联合观测网络,实现事件尺度沙尘通量的实时监测与追踪,从而减缓跨境沙尘事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关成果以“Source shifting and contributions to Central East Asia dust events during 2000–2023”为题,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5年第11期。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Method of Research
Data/statist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