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成像技术如何识别早期稻田杂草?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Image
Credit: Syarifah Noor Irma Suryani Syd AHMAD 1, Abdul Shukor JURAIMI 1 , Nik Norasma CHE’YA 3, Ahmad Suhaizi Mat SU 3, Muhammad Huzaifah Mohd ROSLIM 4, Nisfariza Mohd NOOR 5, Mst. MOTMAINNA 1, 2
水稻作为全球超半数人口的主食,其产量安全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中之重。然而,稻田中的杂草,尤其是稗草、异型莎草等禾本科杂草,与水稻幼苗在早期生长阶段形态极为相似,争夺光照、养分和水分,严重时可导致减产20%至100%。传统的人工除草不仅耗时费力,还难以适应规模化种植需求;而盲目使用除草剂则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威胁生态环境。如何在杂草生长初期精准识别并定向清除,成为困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光谱成像技术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通过搭载在无人机或地面传感器上的特殊相机,捕捉植物在可见光至红外波段的数百个窄光谱信息,形成“光谱指纹”——就像每个人的指纹独一无二,每种植物也会因叶片结构、叶绿素含量等差异,反射出独特的光信号。例如,健康水稻在绿光波段(545–565 nm)反射较强,而稗草在近红外区域(700–1350 nm)的反射率与水稻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这些“指纹”,技术人员能在杂草刚出苗时就将其与水稻区分开来。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的Abdul Shukor JURAIMI教授团队在一项综述中指出,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非接触式、高精度和早期性。与传统人工目测相比,它可在水稻播种后10–30天内(杂草竞争力最强的关键期)完成检测,识别准确率普遍超过90%。例如,针对稻田中最常见的稗草和杂草稻,研究人员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光谱数据,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92%。这种精准识别为“靶向除草”奠定了基础:结合无人机和处方图技术,可实现除草剂的定点喷施,减少农药使用量达50%,既降低成本,又减轻环境负担。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19)。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光谱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传统光谱分析依赖人工提取特征,效率低下,而机器学习算法能自动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关键波段,甚至在复杂背景下仍保持高识别率。例如,轻量级神经网络模型部署在无人机上后,可实时生成杂草分布图,指导农民在24小时内完成精准施药。印度的试点研究显示,采用该技术后,稻田除草成本降低25%,产量提升15%,验证了其实际应用价值。
不过,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普及仍面临挑战。目前,一套完整的高光谱成像系统成本较高,且数据处理需要专业知识。此外,田间光照变化、作物生长阶段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光谱稳定性。研究团队表示,未来需开发更廉价的传感器和简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同时结合卫星遥感和地面物联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让小农户也能负担和操作。
随着技术的成熟,高光谱成像不仅可用于杂草识别,还能监测作物病害、养分状况和产量预估,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精准智慧农业”转型。在气候变化加剧、粮食需求增长的背景下,这类技术将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让每一寸稻田都实现高效利用,守护“盘中餐”的可持续产出。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