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Highlight | 19-Nov-2025

互联网赋能农业:中国玉米产后损失减少新路径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约束与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三分之一的粮食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损失或浪费,不仅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还造成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巨大消耗。发展中国家因技术和设施落后,农田粮食损失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农业农村部估算每年农田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7%–11%,远高于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手段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课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突破口?

近日,一项针对我国玉米种植户的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永浩等对全国四大玉米主产区18个省份的83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对玉米产后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填补了此前相关领域依赖专家推测或二手数据的空白,为理解数字技术在农业损失防控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05)。

研究显示,我国玉米在产后环节的损失问题不容忽视。调查数据显示,玉米在收获、干燥、储存阶段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5%、4.0%和3.7%。按2022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77亿吨计算,每年农田层面损失量高达1900万吨,相当于516.9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或248万公顷耕地、94万吨化肥的投入,以及1270万吨碳排放和201亿立方米水资源的浪费。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已成为减少损失的重要工具。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的农户,在三个环节的损失率显著低于非使用者:收获损失减少3.2%,干燥损失减少1.5%,储存损失减少3.6%。若全国玉米种植户均达到互联网用户的损失控制水平,每年可增加789万吨玉米供应,相当于节省102万公顷耕地、39万吨化肥,减少521万吨碳排放和82.9亿立方米水资源消耗,农户增收可达213亿元。

研究团队指出,互联网通过三大路径发挥作用:降低信息搜索成本,帮助农户采用先进收割和储存设备;提供生产管理知识,优化干燥、储存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及时推送天气预警,减少极端天气导致的损失。调查还发现,当前仅少部分农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技能的不足是主要障碍。

基于研究结果,团队建议政府需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补贴智能手机、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等方式,降低农户的互联网使用门槛,尤其关注老年、低学历和低收入群体。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粮食供应链效率,还将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