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浸大團隊揭示新冠病毒傳播模式 指引安全復工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Novel Computational Model

image: Professor Liu Jiming (left), Chair Professor and Dr Liu Yang (righ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HKBU lead a study in developing a novel computational model that explicitly characterises and quantifies the underlying transmission patterns of COVID-19. view more 

Credi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究竟何時才能放寬針對新型冠狀(新冠)病毒的嚴格社交距離和檢疫措施,讓日常生活及經濟活動在安全的情況下回復正常?一項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計算機科學家引領的研究,以科學為本的方法探討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新冠病毒在過去數月蔓延至世界各地,不少國家如美國和歐洲各國,最近已就復工計劃展開激烈辯論。

研究團隊建立的嶄新計算模型,能明確描繪及量化新冠病毒於疫情的各個階段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傳播模式。研究團隊以此模型為基礎,為不同復工計劃進行前瞻分析,評估他們對經濟的影響及疾病傳播的風險水平。

這項研究以「新冠病毒的潛在傳播模式?— 基於不同年齡層社交接觸的描繪與表徵」為題,已於醫學期刊《刺針》子刊EClinicalMedicine發表(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537020300985)。

以嶄新的數據科學方法分析公共衛生問題

該模型由浸大計算機科學系講座教授劉際明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以及中國科學院共同研發。

劉教授說:「浸大的研究團隊在過去十多年一直致力以跨學科研究方式,運用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應對全球性的公共衞生挑戰,例如瘧疾和流感。我們這項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嘗試從一個獨特的科學角度,剖析新冠病毒大流行。」

以不同年齡層的社交接觸為特徵的模型

研究人員檢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描繪新冠病毒傳播模式的特徵。計算模型把人口分為七個年齡組別,各有特定的社交圈、聚集地點和活動模式,並考慮了四個具代表性的社交接觸環境,即家居、學校、工作地點、以及公共場所和社區,因病毒有較大機會在這些人群密集的環境傳播。

研究分析了武漢及內地三大經濟圈中的五個主要城市:北京、天津、杭州、蘇州和深圳,並為四個社交接觸環境中不同年齡組別的接觸強度建立計算模型。該模型還考慮了以上城巿的確診個案數字、人口及干預措施。

復工計劃的前瞻分析

研究團隊根據以上傳播模型,預測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並以復工計劃為重點。

研究審視了不同復工計劃的疾病傳播風險,以及預計對當地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影響。這些計劃包括較寬鬆的方案,即較早復工並於較短時間內全面復工,以及較保守的方案,即較遲復工並容許在較長時間內全面復工。北京、天津、杭州、蘇州和深圳的分析結果可見附件。研究亦分析了武漢的情況,研究人員建議武漢以較長的時間全面復工,以減低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新個案。

預測有助制定政策

由研究團隊研發的計算模型,提供了一種以科學為本的分析工具,讓決策者為受影響的城巿設計出安全的方案,在控制疾病傳播風險的前提下逐步安全回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透過以科學為本的前瞻分析,決策者能計算重啟經濟的最佳時間,例如他們可決定盡可能延遲復工,以把疾病傳播風險減至最低;又或以漸進、系統的方式回復正常工作和生活,同時維持所有必須的防控措施以減低疾病傳播風險。

研究團隊將會向社會公開該計算模型及分析工具,以便有需要的公共衞生決策者和研究人員運用該工具及當地的流行病學數據進行決策。

###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