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Led by Prof. Jin-Guang Teng, Chair Professor of PolyU's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 project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concrete structures for marine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awarded more than HK $47.2 million from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 2018/19 (Eighth round). view more
Credi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滕錦光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18/19年度主題研究計劃(第八輪)撥款4,720多萬港元,以研發一種用來建造海洋基建的新型混凝土結構。這研究在研資局是次資助的五項研究中,獲得最大筆撥款。
除研資局的撥款外,參與這研究的多家本地大學將提供超過520萬港元作配對基金,令整項研究的總預算超過5,240萬港元。
這項研究名為「基於海水海砂混凝土與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新型可持續海洋工程結構」,旨在針對海洋基礎建設因鏽蝕而出現的嚴重老化問題,研究運用纖維增強複合材料代替鋼材,作為混凝土結構的鞏固物料。倘採用了這種複合材料作為增強材料,便可直接使用海水及海砂來配製混凝土,最終可延長海洋基礎建設的壽命,並減少在建築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環境污染。
滕錦光教授說:「理大對撥款結果表示十分歡迎,我們很高興能領導這一項重要而具影響力的研究。採用這種新型海洋工程結構(「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海水海砂混凝土」結構),可為香港以至中國和全球在環境及經濟方面帶來極大裨益。」
一般而言,鋼材鏽蝕導致的經濟損失佔一個經濟體系的國民生產總值約3%。以香港2017年為例, 3%的本地生產總值相等於超過798億港元。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在2013年曾估計,美國需要在其後的八年投入3.6兆億美元(相當於28.2兆億港元)以保養其基建。
該項研究將包括研發創新的無鋼材結構、研究「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海水海砂混凝土」結構的新型設計與興建方法,以及如何監測該類結構的表現等。研究團隊將面對的一項重大科學挑戰,是建立一種多尺度、多物理場模擬的新方法,以預測「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海水海砂混凝土」結構在海洋環境中長達50多年甚至100年的長期服役性能。研究結果將會對採用「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海水海砂混凝土」結構建立一個安全及經濟的設計方法十分有幫助。
該項目的聯合首席研究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梁堅凝教授、澳門大學李宗津教授、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倪一清教授及潘智生教授、美國范德保大學Florence Sanchez博士、倫敦大學城巿學院孫彤教授、中國中交四航局王勝年先生,以及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周利民教授。
整個研究項目需時五年,至2023年12月完成。項目團隊會在各個階段發表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