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新海绵的发现助力深海开采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Detail Shot of Live Animal

image: Plenaster craigi, this is a detailed shot of a live animal. view more 

Credit: Adrian Glover, Thomas Dahlgren, Helena Wiklund

对于在深海区域开采金属结核这项矿业开采活动而言,科学家们需要一种指标性的生物来衡量采矿活动对开采区域未来的影响。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海绵物种,这种海绵可能是数量最丰富的金属结核共生生物,很可能可以用作衡量采矿活动对区域未来影响的指标。

在位于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伯顿区域(Clarion-Clipperton Zone,CCZ),有5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富含可采集的金属。此类金属结核有马铃薯大小,沉积在深度约4000-5000米之间的海床上。然而,人们迄今为止都没有探明这片广阔的区域所包含的物种。 2017年,Lim 和 Wiklund在CCZ东部地区(具体为英国海底资源有限公司勘探指定区和新加坡海洋矿物公司勘探指定区)进行勘探活动时,发现了这种新的海绵物种,并将其命名为plenaster craigi。该研究论文刊登在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旗下的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期刊中。。

在2013和2015年的两次考察活动中,科学家均发现了这种和金属结核共生的海绵。该海绵为此区域最多见的同类物种,平均丰度为每平方米15.3±8.9个。如果某个特定区域含有更多金属结核来供这种海绵附着的话,它的丰度将会更高,比如CCZ地区的特定区域可见该海绵覆盖着99%的海床。此种海绵具有完整的骨骼结构,其骨骼由大量的球真星骨针(spheroxyasters)构成,且具有向后弯曲的脊柱。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wee-Cheng Lim(海绵专家及该论文主要作者)参加了第二次考察并评论:“因为这种海绵具有球真星骨针这一独特的形态,所以我强烈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海绵种乃至新海绵属。“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Helena Wiklund博士通过仔细的DNA对比后也证实了这一点,认证其为新的海绵属。

这种新的海绵虽然体积小,但其丰度在缺乏食物的4000米深的海床上却非常丰富。 自然历史博物馆深海研究小组的首席研究员Adrian Glover博士说:“我们不仅仅是发现了一种新的海绵属,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海绵种,这太令我们惊讶了。尽管在该地区过去曾经进行过多次考查, 但其实我们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分类学知识仍然非常有限。

科学家认为,因为这种海绵相对而言很容易识别和计数,所以它可能可以用作衡量采矿未来影响的指标物种。 Glover博士说:“这些海绵通过过滤海水来获取其中的有机物,而且它其实是‘坐’在金属结核上方的几厘米处生活的,这样一来它就很容易受到深海采矿活动的影响,而成为衡量深海勘探开采活动影响的明确指标。“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该物种进行更详细的遗传和种群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对深海采矿的潜在反应。

目前这种海绵被命名为plenaster craigi,一方面是由于其骨骼内含有大量的星形结构(即plenaster),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纪念这两次深海勘探的领导人,夏威夷大学的Craig Smith教授。

###

文章原文链接(Full article):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772000.2017.1358218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