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天生我材,還是艱苦奮鬥?——科大兒童心理學研究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與勤奮的人相比,兒童對天資聰穎的人有更高評價。

image: 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與勤奮的人相比,兒童對天資聰穎的人有更高評價。 view more 

Credit: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與勤奮的人相比,兒童對天資聰穎的人有更高評價,而且這種偏好會延續到成年。

        這項研究還表明,即使中國文化已較為重視努力,在中國人心目中,還是認為有天賦的人更能幹。

        研究亦發現,中國兒童認為有天賦的人比努力的人更友善,他們亦更樂意與天資聰穎的人互動。至於成年人則雖然認為具備天賦的人比努力的人更能幹,但對前者的其他方面卻沒有特別高的評價。

        這項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馬少聰主持、該學部的兼任副教授陳伊慈指導,並與倫敦大學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副教授蔡佳蓉合作。馬少聰目前同時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我們很重視成就,而我們是怎樣評估和看待別人的成就的呢?了解這個心理過程非常重要。這項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以不同方式取得成就的人,原來自小已不知不覺地抱有偏見。儘管大家都認爲天賦和努力是實現目標的必要途徑,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實際上更喜歡有天賦的人,這種自然偏好存在於童年,並延續到成年期。」馬少聰說。

        「這種偏見可能會影響兒童的社交模式,因爲它可能會導致兒童與有天賦的人互動較多,而與努力的人互動較少。但是這種偏好也會隨著年齡而減少,表明這種對自然天賦的偏好比以往研究所知更有可塑性。」

        「自然性偏差」指人們更偏好那些天生有才能的,人而非通過努力成功的人,即使兩者最終取得的成就一樣。

        例如,在蔡佳蓉副教授之前所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參與者看了相同的音樂表演。但是如果音樂家被描繪成有自然天賦的人,而非努力奮鬥的人,參與者就會對其音樂表演及其成功潛力作出更高的評價。同樣地,人們在對企業家的評價也展現出了這種自然性偏差。

        雖然以往的研究表明人們普遍喜歡通過天賦取得成功的人,但關於「自然性偏好」是否在幼年時期已存在,知之甚少。

        今次的研究包括兩項實驗,團隊在中國內地抽樣調查了大約350名成年人和300名五至六歲兒童。受其傳統哲學思想和社會規範所影響,中國社會非常重視並鼓勵努力奮鬥。

        在第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的參與者聽了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有社交天賦和才能的人;而另一組參與者聽了幾乎同樣的故事,只是主角的社交技能是通過努力所得。然後,他們根據主角的在能力維度(例如,「聰明」)和溫暖維度(例如,「友善」)特徵評分。這個實驗設計旨在檢驗參與者對有天賦的人和努力的人有否不同看法,以及這些看法是否因年齡而有所差異。

        在第二項實驗中,參與者看到了一個有天賦的人和一個努力的人。然後他們完成了一系列調查他們行為偏好的任務,這些任務旨在檢驗參與者更願意與誰互動,並傾向將資源分配給誰。

        此項研究結果最近已在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的頂尖國際期刊《兒童發展》上發表。

        馬少聰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意味著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指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並明白天賦和努力一樣都可以助人取得成就。他們還應指導孩子們學會欣賞通過不同路徑取得成就的同儕,以促進一個包容的學習環境。」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