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信息素可阻止成群迁徙蝗虫的自相吞食

Summary author: Walter Beckwit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蜂拥而至的迁徙蝗虫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威胁;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蝗虫可通过产生一种气味难闻的名为苯乙腈(PAN)的信息素而避免被其它蝗虫吃掉。蝗虫中存在抗同类相食信号通路的发现可能为蝗虫管控策略提供一个靶点,因为蝗虫间的同类相食性互动与蝗虫集群的生产有关,而蝗虫群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很多物种都有同类相食行为,其主要原因是为了补充营养。这使得动物演变出多种抗同类相食策略,其目的是保护个体不被其同类吃掉。尽管这些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人们对抗同类相食策略的理解仍十分匮乏。在蝗虫中,同类相食颇为常见,而且这种相互作用与破坏性蝗虫集群的形成和维持有关。Hetan Chang等人就迁徙性蝗虫(Locusta migratoria)的同类相食性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蝗虫会产生一种抗同类相食性信息素PAN,后者可在蝗虫萃集时阻止同类相残。Chang等人发现,在幼年蝗虫中,当其种群密度增加时,单个蝗虫会开始产生PAN,后者具有保护它们不被其它蝗虫吃掉的作用。作者还发现了主导检测PAN的基础嗅觉受体和驱动不愿同类相食行为的信号通路。通过工程设计而不能产生PAN的蝗虫模型则会失去其保护性信号,它们被同类吃掉的可能性要高得多。更重要的是,不具功能性PAN嗅觉受体的蝗虫不会显示出对产生PAN的同类相食性的反感。Iain Couzin和Einat Couzin-Fuchs在一篇相关《视角》中写道:“Chang等人的研究堪称朝着理解蝗虫平衡攻击和竞争行为间错综复杂机制所迈出的重要一步。由于PAN途径可调控同类相食性互动,后者转而会导致其大规模迁徙,因此它也可能被证明是研发未来防控蝗虫制剂的一个有希望的标靶。”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