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树懒体型大小不等:从迷你型的攀爬树懒到巨型的地栖树懒都曾经存在于世。研究人员如今报告称,树懒体型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受其栖息地的影响,而它们数量的急剧下降很可能是受到人类活动压力不断增加的结果,而人类活动的压力也引发了大型地栖树懒的灭绝。作者表示,如今的小型树栖型树懒是一个曾经多样化物种的最后残余,它们之所以能幸存下来,可能是因为它们栖息在与世隔绝的森林冠层之中,从而躲避了来自人类的直接压力。虽然如今仅存两种小型的树栖属树懒(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之中,)但树懒(Folivora)却代表了美洲曾经存在过的品类繁多、数量众大且分布广泛的一个哺乳动物谱系。在新生代晚期,超过100个属的树懒占据着各种大小的栖息地;它们遍布美洲各地。一些陆生树懒身高可逾6米,体重可达数吨。然而,到了更新世末期,几乎所有这些陆生树懒都灭绝了。
Alberto Boscaini和同事研究了过去3500万年间树懒体型变异的扩张和衰退背后的驱动该种群最终快速灭绝的各种因素。通过将化石检测、DNA和蛋白测序及先进的演化建模相结合,Boscaini等人重建了67个树懒属的演化史,并测试了其体型的演变是否与栖息地、饮食、气候、捕食或其他生态压力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对栖息地的偏好——树懒究竟是生活在树上还是地面——是左右其体型演变的主要因素。早期的树懒是体型庞大的地栖食草动物。但树懒向体型较小的树栖形态的转变发生了多次,尤其是在开阔地貌变大的时候。树懒的巨型化在数个谱系中是独立演进的,反映了它们对气候变冷和生态压力所呈现的适应性反应。然而,尽管树懒的兴盛繁衍长达数千万年,其体型的多样性在更新世则臻于巅峰,不过其数量却在约1万5000年前开始剧减。这种下降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并不吻合,而是与人类抵达美洲有关。据Boscaini等人披露,有证据表明,人类的狩猎活动导致了大型陆生树懒的灭绝。
关注研究趋势的记者请注意,Gustavo Politis等人在2019年3月发表于《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重点报道了大约1万2000年前人类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狩猎屠戮巨型树懒的直接考古证据。
Journal
Science
Article Title
The emergence and demise of giant sloths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22-May-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