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西奈山研究人员解码驱动衰老和抑郁症的大脑与身体通讯

吴汉林博士揭示预测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情绪障碍的器官衰老模式

Reports and Proceedings

Genomic Press

image: 

Hamilton Se-Hwee Oh, PhD,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USA.

view more 

Credit: Hamilton Se-Hwee Oh, PhD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2025年7月22日 —— 在今天发表于《脑医学》(Brain Medicine)的一篇 Genomic Press 深度访谈中,吴汉林博士揭示了关于大脑和身体之间复杂对话的开创性见解,这种对话从根本上塑造了衰老、抑郁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吴博士在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著名的脑-身体研究所和罗纳德·M·勒布阿尔茨海默病中心工作,他跨越多个科学学科,解码可能改变数百万神经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方法的机制。

个人经历塑造科学愿景

“Sonder”这个概念首次在高中时期激发了吴博士对生物学的迷恋。这种深刻的认识——每个人都像我们自己一样生动而复杂地体验生活——让他惊叹于数万亿个细胞如何协调创造丰富的情感和主观体验。当他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的慢性肾病,并目睹他最好的朋友出现持续的、无法解释的腹痛时,他的科学道路变得更加紧迫。

“我希望通过研究生命的复杂内在运作,有一天能够为治愈那些造成如此深刻且往往看不见的痛苦的疾病做出贡献,”吴博士在访谈中解释道。这种个人动机推动着他目前的研究,即检查免疫细胞和代谢器官如何放大或减轻情绪症状。

革命性发现改变对衰老的理解

在斯坦福大学师从托尼·怀斯-科雷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吴博士取得了重塑人类衰老科学理解的非凡突破。他的研究表明,人体器官以显著不同的速率衰老,这对疾病易感性有深远影响。这些发现发表在《自然》和《自然医学》的三篇第一作者论文中,揭示了为什么一些人会患心脏病,而另一些人尽管年龄相仿却面临神经退行性疾病。

或许最重要的是,吴博士确定了脑脊液突触生物标志物,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痴呆症的发作。这一发现为可能改变疾病轨迹的早期干预策略开辟了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在症状出现前几十年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医疗保健系统将如何适应?

连接大脑和身体系统

吴博士目前在西奈山的研究在斯科特·鲁索博士和艾莉森·戈特博士的指导下,调查大脑和外周器官之间的双向通讯。他的工作揭示,抑郁症涉及的远不止大脑化学。通过整合大规模人类蛋白质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和机制性动物模型,他展示了心理压力如何加速器官衰老,而外周分子信号如何重新连接影响情绪和认知的神经回路。

这种多学科方法使吴博士处于精准医学发展的前沿。他的研究检查了包括运动和氯胺酮治疗在内的干预措施的分子指纹,试图理解为什么某些治疗对特定个体有效而对其他人无效。外周血液标志物最终能否指导个性化的抑郁症治疗选择?

从干细胞到系统生物学

吴博士的科学演变反映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更广泛转变。最初因其再生潜力而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干细胞研究所吸引,他注意到炎症出现在从癌症到心脏病的各种疾病中。这一观察促使他在汉娜·米科拉博士的实验室研究造血干细胞,调查转录因子如何调节免疫系统发育。

他转向研究大脑-免疫相互作用源于认识到外部环境线索深刻影响细胞身份和功能。这种系统级视角现在指导着他对代谢器官和免疫细胞如何塑造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的研究。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器官系统可能以科学尚未发现的方式影响大脑健康?

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吴博士研究的影响超越了学术发现。通过揭示特定蛋白质和代谢物如何与抑郁行为相关,他的工作确定了新的治疗靶点。理解器官差异性衰老模式可能使针对根本原因而非仅仅症状的干预成为可能。他对运动和氯胺酮分子机制的研究为开发下一代治疗提供了框架。

重度抑郁症影响多个身体系统,但目前的治疗主要针对大脑神经递质。吴博士的发现表明,有效的治疗可能需要解决外周炎症、代谢功能障碍和器官特异性衰老过程。如果临床医生在传统心理健康评估的同时常规评估器官衰老特征,精神科护理会如何转变?

推进科学文化

除了研究贡献外,吴博士还倡导改变科学资助优先事项。他指出,虽然科学家庆祝非常规思维和突破性发现,但资助机构往往偏爱具有大量初步数据的渐进式研究。这种脱节可能限制需要高风险探索的变革性发现。

吴博士特别重视追求意外线索和发展新技能的学术自由,即使这会暂时降低生产力。他从干细胞生物学到计算衰老生物学的职业轨迹展示了跨学科探索如何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如果资助结构更好地支持探索性研究,可能会出现什么革命性发现?

访谈来源及阅读链接

吴汉林博士的 Genomic Press 访谈是名为 “创新者与思想” 的更大系列的一部分,该系列突出了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突破背后的人物。每篇访谈结合前沿研究与个人视角,为读者呈现正在塑造科学未来的思想领导者。这种写作风格兼具洞察与人文,适合启发进一步的新闻报道或研究对话。

📖 阅读完整文章请访问:

🧠 本文原载于:《脑医学》(Brain Medicine)
ISSN(在线版):2997-2639
ISSN(印刷版):2997-2647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