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报告称,新的同位素和化石证据表明,包括人族在内的早期灵长动物早在其身体演化出有效消化处理草类特性之前就已开始以草为食——这些发现支持了长期以来假设的行为驱动观念。行为驱动观念——即动物行为上的重大转变可以导致新的选择压力,并最终催化新的身体特征演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演化理论。然而,要在化石记录中检测行为驱动颇具挑战性,因为行为通常是根据身体特征推断出来的,这使得人们很难在不依赖相关形态学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估。为克服这些障碍,Luke Fannin 和同事研究了灵长动物演化时的一种不同寻常的食性转变——反复采用以草为主的食性(食草性)但却没有其他食草哺乳动物中所见的典型的身体适应性变化(如高冠齿或复杂的消化系统)。据作者披露,至少有三个上新世灵长动物谱系(包括早期人科动物)均独立地转变为以草为主的食性,尽管它们缺乏这些特化的性状。为确定饮食行为向 C4 植物的转变,Fannin 等人分析了灵长类化石标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比,并将这些转变的时间与高效食草相关的牙齿性状的发展进行了比较。作者发现,在包括早期人科动物在内的几个物种中,牙齿形态的改变会比饮食行为的转变滞后约 70 万年。更重要的是,Fannin 等人证明,傍人属和人属基干祖先的饮食灵活性显著高于其后代,这支持了行为变异先于形态特化的观点。据作者称,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早期灵长类动物的行为转变早于形态适应(它支持了早期人族中存在行为驱动),它们还表明行为转变可能启动了关键性的演化轨迹,尤其是约 230 万年前人属的食性分化。
Journal
Science
Article Title
Behavior drives morphological change during human evolution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31-Jul-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