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蜜鴷能学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采蜜人所发出的独特信号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非洲蜜鴷能够理解并响应当地采蜜人发出的具独特文化色彩的信号,提示不同物种间或存在文化上的协同演化。尽管动物界充满了物种间的互利共生,但人类与野生动物成功合作的系统却很少见。这种关系中的一个例证为黑喉响蜜鴷(Indicator Indicator),这是一种非洲小鸟,它已知能引人前往野生蜂巢。人会打开巢穴采集蜂蜜,而蜜鴷则会吃掉被暴露的蜂蜡。非洲不同地区的采蜜人经常会用特别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叫声来表示他们正在寻找蜜鴷伙伴,并在跟随向导蜜鴷时保持这种合作关系。例如,莫桑比克北部瑶族(Yao)文化群体的采蜜人会先发出一种响亮的颤音,然后再发出一种哼哼音(“brrr-hm”)。相比之下,坦桑尼亚北部哈扎(Hadza)文化群体的采蜜人则会用一种有旋律的口哨声。这些成功的呼叫声已在这些群体中世世代代地得到保留。在这些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现场实验中,Claire Spottiswoode 和 Brian Wood 研究了蜜鴷是否更有可能对当地人的文化信号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其它某种文化信号或任意的人类声音作出反应。Spottiswoode 和 Wood 发现,瑶族地区的蜜鴷对瑶人独特叫声做出向导反应的可能性是对哈扎人哨声作出反应可能性的三倍多。相反,哈扎地区的蜜鴷对哈扎人哨声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是对瑶人的“brrr-hm”声作出反应可能性的三倍多。据作者披露,在这个行为体系中观察到的信号和反应之间的地理上的差异和协调表明,蜜鴷和人类之间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协同演化。William Searcy 和 Stephen Nowicki 在一则相关的《视角》中更为详细地讨论了这项研究及其发现。 

 

对研究趋势感兴趣的记者请注意,这项研究建立在先前于 2016 年 7 月在《科学-报告》上发表的研究基础之上;该报告证明,莫桑比克蜜鴷和采蜜人之间存在交互性信号传递。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f4885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