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Oct-2025 运动通过肠-脑代谢信号传导对抗垃圾食品的抑郁样效应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由科克大学学院Yvonne Nolan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发现,自主跑轮运动可对抗成年雄性大鼠因自助餐饮食引起的抑郁样行为。这项同行评议研究揭示,运动使升高的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恢复正常,同时保护了因垃圾食品消耗而耗竭的关键肠道代谢物。这些发现阐明了连接生活方式因素与心理健康的潜在代谢机制,为开发针对情绪障碍的靶向干预措施提供了见解。 Journal Brain Medicine Funder Irish Research Council, 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 Health Research Board Ireland
21-Oct-2025 儿童智力与父母寿命之间发现遗传关联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儿童认知功能与长寿存在显著的遗传重叠,遗传相关性为0.35。该研究利用来自超过40万名参与者的全基因组关联数据,首次提供了将儿童智力基因与寿命联系起来的证据。发表在《基因组精神病学》上的这些发现表明,与儿童较高认知能力相关的遗传变异也与父母更长的寿命相关。 Journal Genomic Psychiatry Funder NIH/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H/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21-Oct-2025 致幻剂重塑时间感知,开辟新的治疗策略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发表于《Psychedelics》上的一篇观点文章探讨了致幻剂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时间感知—从秒如时至彻底的无时间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晓辉等学者综合梳理了当前对这些时间现象的理解。他们的分析揭示了关键的神经机制,并针对时间感知紊乱为核心特征的精神疾病提出了治疗应用方案。 Journal Psychedelics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TI2030-Major Project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pen Research Fund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Machine Intellig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21-Oct-2025 炎症相关遗传标志物揭示影响治疗反应的不同抑郁症亚型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发现,C反应蛋白升高的遗传易感性能够识别出一种独特的免疫代谢抑郁症亚型,该亚型具有特定的症状模式和治疗反应。这项纳入1059名患者的研究揭示了炎症遗传标志物与抗抑郁药疗效之间意料之外的U型关系,对精准精神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发表于医学研究期刊Genomic Psychiatry,将分子机制与可追溯至数个世纪前的抑郁症临床观察联系起来。 Journal Genomic Psychiatry
20-Oct-2025 机器学习加速高能量密度磷酸钠基正极材料研发——助力钠离子电池突破应用瓶颈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团队首次构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NASICON正极材料筛选与优化体系,通过“数据采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实验验证”的闭环流程,成功开发出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Na₃Mn₀.₅V₀.₅Ti₀.₅Zr₀.₅(PO₄)₃(简称NMVTZP)。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ew Ceramic and Fine Processing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Beijing Nova Program
19-Oct-2025 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突破:从传感到信息安全保护 Research 近期,黄伟涛课题组在《Research》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成功合成了一种多功能的三金属金-银-铬纳米复合材料(Au–Ag–Cr NCs),并将其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多模式和多分析物传感、高级算术和可逆逻辑运算,以及大规模信息安全保护。这一研究不仅更新了多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范式,还为分子信息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方向。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search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
17-Oct-2025 同时递送多种 HIV 免疫原可在动物模型中以较少的疫苗接种次数诱导广谱抗体反应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在单一疫苗中结合数种可激活免疫的分子(即免疫原)或可拓宽免疫保护范围,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方法是否也会诱导相互竞争的抗体反应。两项新的研究如今提示,同时递送多种 HIV 免疫原可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启动多种类型的广谱中和抗体 (bnAb) 前体而不会影响其功效,这或能为今后的 HIV 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参考。能够产生针对 HIV 包膜 (Env) 蛋白的 bnAb 的 B 细胞库不但极为稀少,而且难以通过常规疫苗策略激活。科学家近来设计了靶向针对种系细胞的免疫原,它们可以特异性地启动 bnAb 前体,后者接着可在后续的加强免疫接种后成熟为特异性 bnAbs。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引发广泛 bnAb 反应所需的疫苗接种总数,Henry Sutton 和同事设计了一种可同时递送多种免疫原的单次疫苗接种方案。研究人员用1、2 或 3 种免疫原蛋白对恒河猴进行了剂量递增的免疫接种,并在 10 周后进行加强剂接种。他们发现,联合免疫接种可诱导不同类型的强效 bnAb 前体,这些前体可靶向针对 HIV Env 的不同区域,但不会影响单个抗体反应的强度。尽管 Sutton 等人在联合使用 3 种免疫原后检测到了一些免疫竞争,但他们指出,这种效应在接种加强剂后就达到峰值,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在第二项研究中,Zhenfei Xie 和同事在携带人类 bnAb 前体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了同时用多种免疫原进行启动是否会有效。作者发现,同时递送不同的蛋白质免疫原组合所诱导的抗体反应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多达 4 种基于 mRNA 的混合免疫原(包括一些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免疫原)可有效激活由 4 种不同类别 bnAb 构成的平衡混合物。Xie 等人推测,所选的佐剂可能会影响蛋白质免疫接种的功效;他们表示,只要疫苗配制谨慎,同时启动的策略可能会在人体中取得成功。 关注研究趋势的记者请注意,最近发表的几项研究探讨了 HIV 的疫苗接种方法: 2022 年 12 月发表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一种靶向针对种系细胞的疫苗可在人体内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前体: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6502 2024 年 5 月发表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mRNA 免疫原可在非人类灵长动物中诱发罕见的前体抗体: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j8321 2024 年 9 月发表在《科学-免疫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种可增强小鼠免疫反应的接种剂量递增策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immunol.adl3755 2025 年 7 月发表的两项《科学-转化医学》研究对 mRNA 疫苗在非人类灵长动物和人类 I 期临床试验中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w0721 和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y6831 Journal Science Immunology
17-Oct-2025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提出基于感兴趣区域的MEMS激光雷达优化方法 Research 王俊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MEMS扫描技术和激光雷达研究,并在扫描轨迹优化、采样方案改进和角度测量等方向取得系列成果。本研究提出模仿人类视觉凝视机制的优化思路:无需改变硬件和全局采样方式,通过动态调控扫描轨迹参数,将有限采样资源集中于感兴趣区域(ROI),实现局部分辨率提升。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Offshore Windpower
16-Oct-2025 椿象腿部器官含有共生真菌,其目的是保护其虫卵免受寄生蜂侵害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形体微小的椿象腿上有一个看似听觉器官的结构其实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奇异构造:真菌育儿所;母虫用其将新产椿象卵包裹在保护性的共生真菌丝中,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后代免受寄生蜂的侵害。鼓膜器官在许多昆虫物种中经历了反复进化,它们的用途通常被认为是感知声音。据先前的研究报告,成年雌性荔蝽科椿象的实际腿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增大的构造,后者素来被当做鼓膜器官。荔蝽科是椿象中的一个小类群,它包含约 100 个物种,其中许多物种受到寄生蜂的困扰。然而,据作者披露,目前尚无其他椿象类群已知拥有这些雌性荔蝽科椿象所特有的后腿构造。为判定这种假定鼓膜的功能,Takanori Nishino 和同事对日本荔蝽科中的细角瓜蝽(Megymenum gracilicorne)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后腿器官并非用于听觉,而是一种此前未知的共生器官。Nishino 等人报告称,该器官的表面并非膜状结构,而是由覆盖着数千个孔的角质层构成,其中的每个孔都与腺体分泌细胞相连,而特定的共生真菌菌丝会从这些细胞中生长出来。当雌性荔蝽科椿象产卵时,它们会主动将这些真菌从该器官转移到虫卵上,并将每个虫卵包裹在不断生长的真菌菌丝网中。这里所涉及的真菌主要包括多种致病性低的虫草科真菌 (Cordycipitaceae),但这些真菌通常是昆虫的病原体。实验证明,覆盖在虫卵上的真菌菌丝可以物理性地阻止寄生蜂的寄生:雌性寄生蜂无法在完全被真菌覆盖的椿象卵上产卵,因为它们只能在清洁或菌丝稀疏的椿象卵上产卵。去除真菌或切断雌性椿象后腿可大大降低真菌覆盖率,从而显著提高椿象卵的寄生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真菌不会感染寄生蜂,表明这种保护是机械性的,而非化学性或致病性的。Nishino 等人还研究了其他荔蝽科物种,发现它们都具有雌性特有的后腿器官,并呈现出独特的涂抹虫卵的行为。 Journal Science
16-Oct-2025 尤因肉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新机制 University of Seville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这项研究发表在《癌基因》(Oncoge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特定分子在相互作用下如何决定伊立替康(irinotecan)对儿童肿瘤的治疗效果。 Journal Onco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