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s
Updates every hour. Last Updated: 31-Jul-2025 05:11 ET (31-Jul-2025 09:11 GMT/UTC)
30-Jul-2025
绕过碱基:针对 HIV 的 mRNA 疫苗可产生强效免疫反应并有望用于人体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在两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用 mRNA 技术设计了新型 HIV 疫苗,该疫苗在动物和人类志愿者体内均产生了强效免疫反应。通过用 mRNA 绕过 HIV 疫苗设计中常见的瓶颈,这些实验凸显了该平台在寻求更有效、更经济的 HIV 和其他疾病疫苗方面的实用性。目前的 HIV 候选疫苗主要基于 HIV 包膜 (Env) 三聚体,并且要求其具有可溶性(或不会与细胞结合)。然而,这样的疫苗会将包膜的碱基暴露于抗体,即使该碱基通常会嵌入于 HIV 病毒粒子中而使得免疫细胞无法与其接触。因此,针对包膜碱基的抗体无法抵御感染。Parham Ramezani-Rad 和同事推测,他们可用 mRNA 技术解决这一难题,该技术还能提供更快的生产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他们测试了两种疫苗:一种疫苗递送的是可溶形式的稳定 Env 三聚体,另一种疫苗递送的则是 Env 的膜结合形式。第二种形式可以直接在接种者的细胞中产生并展示在膜上,从而将免疫系统的注意力从 Env 碱基转向正确的靶点。在兔子和猕猴身上进行测试时,该膜结合疫苗可引发更强的中和抗体,减少对 Env 碱基的脱靶反应。
在第二项研究中,Katherine Parks 和同事根据这些发现在一项 1 期临床试验中对三种 mRNA 疫苗的安全性和初步功效进行了评估。研究人员招募了 108 名健康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了三次 mRNA 疫苗接种;志愿者所接种的或是编码某种可溶性 Env 三聚体的疫苗,或是一种膜锚定型 Env 三聚体疫苗。总体而言,志愿者对这些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除了荨麻疹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6.5%)外,没有出现重大不良反应。膜锚定型三聚体疫苗在 80% 的接种者中产生了中和抗体,而可溶性三聚体疫苗仅在 4% 的接种者体内产生了相同的抗体反应。Parks 等人断言:“通过展示更高的安全性,mRNA 编码的膜锚定型 HIV 包膜三聚体为 HIV 疫苗的临床开发提供了一个前景看好的平台。”
- Journal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9-Jul-2025
原位像素级磁编程3D打印技术,开启软微型机器人多功能医疗应用新时代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一直面临着传统给药方式的诸多局限,如药物在靶向部位浓度低、释放缺乏特异性、在体内滞留时间短等,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磁控微型机器人因其具有非接触驱动、可穿透深层组织以及无辐射等优势,成为体内靶向给药的理想选择。然而,现有磁机器人的制造方法存在明显不足:模具辅助的预变形磁化方法难以实现复杂的变形;一些新兴的定制化制造方法,如直接墨水写入时的喷嘴磁化、激光诱导局部再磁化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器人各部件的剩磁,但缺乏均匀且高精度的三维磁场,限制了磁机器人的功能复杂性和变形精度。为此,本研究开发了原位像素级磁编程3D打印技术,旨在突破现有制造技术的瓶颈。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the XPLORER PRIZE
29-Jul-2025
妙佑医疗国际连续 36 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 的大多数专科排名中名列前茅
Mayo ClinicGrant and Award Announcement
妙佑医疗国际再次荣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25-2026 年度“最佳医院”排名榜榜首。这是自该排行榜设立以来,妙佑医疗国际第 36 次获此殊荣。这一持续的卓越表现不仅使妙佑医疗国际跻身荣誉榜,更在多个专科领域中位列全美前三,其数量领先于全美其他所有医院。
29-Jul-2025
正常激素水平在某些女性中引发严重抑郁症;研究人员发现机制
Genomic PressReports and Proceedings
Genomic Press对David R. Rubinow博士的新访谈探讨了他的发现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即患有PMDD、产后抑郁症和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女性对正常激素水平有异常反应。他的见解促进了神经类固醇布瑞诺酮的开发,这是FDA批准的第一种产后抑郁症治疗药物。
- Journal
- Brain Medicine
29-Jul-2025
活体脑组织揭示80%的基因表现与假设不同
Genomic PressReports and Proceedings
在一项新的Genomic Press访谈中,Alexander W. Charney博士分享了从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活体患者收集脑组织如何揭示80%的基因表现出与死后样本不同的表达。他的活体大脑项目挑战了神经科学数十年的假设,同时推进了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精神疾病的个性化医疗方法。
- Journal
- Genomic Psychiatry
29-Jul-2025
墨西哥神经科学家发现谷氨酸生物标志物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治疗成功
Genomic PressReports and Proceedings
Genomic Press的一次采访揭示了2024年全球精神分裂症奖获得者Camilo de la Fuente-Sandoval博士如何在墨西哥国立神经与神经外科研究所彻底改变了早期精神病研究。他对未经治疗患者进行的开创性磁共振波谱研究发现了谷氨酸水平升高,这些水平在有效治疗后会恢复正常。这项工作为个性化精神病学建立了关键生物标志物,同时在资源有限的墨西哥城提供免费的综合护理。
- Journal
- Brain Medicine
28-Jul-2025
上海大学杨炯教授团队《Research》综述:热电二元铟基硫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研究进展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热电材料因其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的直接转换而备受关注,在能源回收和微电子供电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众多热电材料体系中,二元铟基硫族化合物(In-X, X = Te, Se, S)因其具有极低的热导率脱颖而出。2024年6月10日,上海大学杨炯教授团队在《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rmoelectric Binary Indium Chalcogenides”的综述文章(DOI: 10.34133/research.0727)。该工作系统分析了二元铟基硫族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特点;随后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其电子能带和声子色散关系,讨论了非常规化学键(如In-In键)和混合价态对电子结构及晶格振动的影响,并阐明了低热导率的可能物理机制;最后归纳了缺陷工程、晶体取向调控、纳米结构和晶粒尺寸工程等实验优化策略,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掺杂、空位调控等手段协同优化电热输运性能。该工作还展望了二元铟基硫族化合物在热电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设计高性能热电材料提供了重要指导。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hanghai Magnolia Talent Program, Shanghai Technical Service Center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puting in Shanghai University, Hefei Advanced Computing Center,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Advanced Display Materials
28-Jul-2025
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其高效回收對於資源循環再用及減碳至關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曾超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原子級的新機制,闡明阻礙鋰離子電池高效回收的關鍵因素。這項突破不僅挑戰長久以來的假設,亦為更潔淨、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金屬回收技術奠定科學基礎。
- Journal
- Advanced Science
27-Jul-2025
新研究揭示造礁(石)珊瑚应对海洋酸化的多样化生存策略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随着全球气候的加剧变化,海洋酸化正在成为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无情杀手”。近日,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祖宏、何春鹏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Skeleton-Forming Responses of Reef-Building Corals under Ocean Acidification”的文章,揭示了造礁石珊瑚应对海洋酸化的多样化生存策略,为我们理解和保护这一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全新视角。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 of CPSF,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