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Oct-2025 咳嗽检测技术优化 可提升健康监测水平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成功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识别咳嗽的准确率,这项突破将显著改善慢性病监测效果,并能提前预警哮喘发作等健康风险。该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因为传统技术一直难以有效区分咳嗽声与说话声及其他人体非语言声音。 Journal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Funder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3-Oct-2025 中尺度涡搅拌作用主导全球海洋经向涡致热输运 Science China Press 结合欧拉与拉格朗日两种观点,更为严谨地量化了全球中尺度涡搅拌作用与裹挟作用引起的海表经向涡致热输运(EHT),发现在全球大多数海区,搅拌作用引起的EHT量值都要比裹挟作用引起的EHT大1~2个数量级,揭示了中尺度涡的水平搅拌作用是引起EHT的主导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2025年第9期。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12-Oct-2025 【科研新突破】纳米尺度可视化揭示肿瘤丝氨酸代谢调控新机制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武汉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合作在Research期刊上发表题为《通过底物探针实现葡萄糖与丝氨酸转运蛋白的纳米组织可视化揭示丝氨酸流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丝氨酸结构的小分子底物型荧光探针(Ser-probe)。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Ar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Guangdong Province,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11-Oct-2025 双源数据驱动的门控时空融合网络显著提升了基于气象大模型的精细化闪电预报能力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团队探索了基于气象大模型的精细化闪电预报方法,提出大模型与闪电观测双源数据驱动的预报框架,融合二者的互补优势提升闪电预报效果. 进一步, 团队设计了一种门控时空融合网络预报模型gSTFNet用以解决双源数据在跨时域和跨模态融合中面临的挑战. 实验结果表明双源融合的预报思路显著提升了直接基于大模型的闪电预报结果, 且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HRES闪电预报和其他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25年第9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11-Oct-2025 首次揭示E3泛素连接酶Rbx1在胸腺发育及αβ/γδ T细胞命运决定中的核心作用 Research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孙毅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Rbx1在胸腺发育及αβ/γδ T细胞命运决定中的核心作用, 相关成果以“E3 Ligase Rbx1 Orchestrates Thymus Development and Fate Determination of αβ-γδ T Cells”为题发表在Research期刊上(Research,2025, 0774. DOI:10.34133/research.0774)。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Zhejiang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Medical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Western Medicine Classification) from Health Commiss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11-Oct-2025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如何治理?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许稳教授团队以洱海流域海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农民调查、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系统量化了该区域2022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水对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四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22)。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Oct-2025 SARS-CoV-2 加强疫苗可在人体中召回 B 细胞以拓宽其对新变体的保护力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 SARS-CoV-2 加强疫苗在先前接种过疫苗的人体内诱导广谱抗病毒变异株保护力的方式。该研究发现,疫苗加强剂可将记忆 B 细胞召回至生发中心 (GCs):这些细胞可在那里经过进一步的成熟和选择而产生多种抗体,后者可识别 SARS-CoV-2 的原始毒株和演变中的 Omicron 变异株。这些发现或可为将来疫苗加强针的设计提供参考。SARS-CoV-2 病毒的持续演化使得有必要开发能够同时抵抗原始毒株和病毒变异株的二价增强疫苗。尽管先前的研究已深入探讨了二价增强剂会如何影响人体的适应性免疫,但这些数据主要聚焦于外周血反应。我们需要更多的有关由病毒变体衍生的加强剂会如何影响 B 细胞被募集至 GCs 进行抗原特异性选择和成熟的信息。为一探究竟,Sameer Malladi 和同事招募了 9 名先前接种过 3 剂mRNA 疫苗的健康参与者,并检测了第 4 剂疫苗加强针所诱导的 GC 反应。该加强剂由编码 SARS-CoV-2 原始毒株和 Omicron 变体的二价 mRNA疫苗组成,它可引发针对两种毒株的广谱 B 细胞反应。研究人员通过细针对引流淋巴结进行穿刺后判定,该加强剂可将记忆 B 细胞召至 GCs 以经历更多的选择过程。大多数由此产生的 B 细胞克隆会表达针对刺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其中包括一个对受体结合域(RBD)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亚群。Malladi 等人在数位患者中发现了一种 RBD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52),该抗体在测定中可中和多种 SARS-CoV-2 变异株,并保护仓鼠免于Omicron 变异株的严重感染。这表明接种 SARS-CoV-2 加强疫苗可在被召回的 B 细胞中诱发广谱反应,从而产生一种能够中和多种毒株的公共克隆型。作者写道:“接种源自变异株的 SARS-CoV-2 加强疫苗可通过一种能中和未来毒株的 GC 反应而拓宽 B 细胞反应,从而强调了 GC 反应在塑造跨变异株 B 细胞免疫中的重要性。” Journal Science Immunology
10-Oct-2025 食物消费模式改变是否影响膳食锌的摄入水平?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丛汶峰教授团队联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opke van der Werf博士等,通过分析我国2004–2011年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成年人膳食锌摄入的变化趋势及背后的原因。该研究覆盖全国9个省份及3个直辖市的21,266名18–50岁成年人。结果显示,2004至2011年间,我国成年人日均锌摄入量从11.1降至9.89毫克,摄入不足的人群比例从23%升至37%,增幅超过六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在不同收入群体中普遍存在——尽管高收入人群的锌摄入量始终高于低收入群体,但所有收入阶层的锌摄入均呈下降态势。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4584)。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9-Oct-2025 一种温度响应微型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常晓聪团队新进展 Research 温度传感在工业、化学和生物医学系统的控制与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复杂多孔或环境受限的内部空间结构时,传统温度测量技术如热电偶、红外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不仅受限于尺寸,还在机械柔韧性和空间适应性或者接触要求等方面存在不足。为了突破这些限制,研究人员探索了多种纳米级温度传感器包括量子点、镧系掺杂纳米粒子以及金刚石氮空位中心等。这些测温方法具备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宽的温度测量范围,但是它们通常需要持续光激发和实时荧光检测,因而难以在复杂多孔或环境受限的内部空间中实现有效检测。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ongqing, China, Heilongjiang Touyan Team,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9-Oct-2025 日全食可在鸟类中引发黎明时行为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4 年 4 月的“美国大日食”(“Great American Eclipse”)使正午骤变为近乎夜晚,多种鸟的日常节律和鸣叫行为也呈剧变:它们中有些变得默然无声,有些突然鸣叫,更有众多鸟类在太阳复现后误以为天亮而突然齐鸣(“伪黎明合唱”),仿佛新的一天已然开始。在一项融合市民科学、机器学习和涵盖整个大陆的自然实验的新研究中,科研人员揭示了光干扰对鸟类行为的即时影响。鸟类的昼夜与季节性节律受到光暗转换的严格调控。但是,当这些光暗周期被突然打断时(如日全食期间)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尽管以往的研究试图了解日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但大多数的研究仅提供了有关动物反应方式的零星或轶闻性片段。Liz Aguilar 和同事将 2024 年 4 月的日全食视为一个罕见的研究机会,因为此次日食会在美国中部和东部大片地区造成近 4 分钟的日间昏暗,从而为研究鸟类如何对光照突变做出反应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然实验。 在 2024 年 4 月的日全食来临之前,Aguilar 等人开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SolarBird,它能让用户实时记录日食期间鸟类的行为。市民科学家利用该应用程序在日食路径的 5000 公里范围内生成了近 1 万个观测数据。与此同时,Aguilar 等人在印第安纳州南部各地部署了自动记录装置,它们在日全食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捕捉到了约 10 万次鸟叫声。这些录音由 BirdNET 进行分析;后者是一个能够识别物种叫声并对声音活动进行量化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统。据研究结果披露,在检测到的 52 个鸟类物种中,有 29 种鸟的发声行为会在日食期间的某个时刻发生显著变化,但日食并非对所有物种产生同样的影响。在日全食发生前的几分钟内,随着天空变暗,有 11 种鸟比平时叫得更欢。在为时四分钟的黑暗中,有 12 种鸟产生了反应:它们中有些陷入沉默,另一些则变得更为活跃。最强烈的反应发生在太阳复出之后,当时有 19 种鸟改变了它们的鸣唱方式,仿佛掀起了一场伪黎明合唱。横斑林鸮的鸣叫频率比平时高出四倍,而以黎明前鸣叫闻名的知更鸟的鸣叫频率则高出平时六倍。据 Aguilar 等人披露,这些变化模式表明,日食暂时重置了一些鸟类的生物钟,促使它们的行为仿佛迎来了刚开始的新的一天。 关注研究趋势的记者请注意,一篇发表于 2025 年 8 月的《科学》研究文章显示了光污染会如何影响鸟类的鸣叫行为。据 Brent Pease 等人的研究披露,在光污染环境下,鸟类的鸣叫时间通常会延长近一小时,尤其是那些眼睛较大、巢穴开放、有迁徙习性、活动范围广以及处于繁殖季的鸟类。 Journ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