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s
Updates every hour. Last Updated: 1-May-2025 09:08 ET (1-May-2025 13:08 GMT/UTC)
27-Nov-2024
高负载量微针贴片为高效无痛给药铺平了道路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科学家设计出了一种可穿戴的微针贴片,它可以在 24 小时内稳定地输送药物,因而免除了多次注射的需求 —— 与以前的设计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载能力。该贴片可在小鼠和狗体内释放化疗及其它药物;在 10 名志愿者身上进行测试时,它没有引起任何不适。该平台可提供比注射等传统途径更方便的替代给药方法,同时还可以达到更有利于治疗的药物浓度。目前的给药物方法(如静脉内滴注)不便于随身携带或让患者感到不舒服;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依从性不佳。微针贴片是最被看好的替代技术之一,因为它们可以在居家环境中以无痛方式输送胰岛素、止痛药及其他药物。然而,现有的贴片没有足够的药物装载能力以实现长时间恒速给药,因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Sheng Zhao 和同事利用可穿戴渗透微针贴片越过了这一障碍;该贴片可在无需电子元件的情况下利用渗透压来释放药物。该贴片便于携带且经济实惠——对在家庭护理和门诊环境中的使用非常理想——它还可装载大量的小分子、肽或蛋白质。该贴片可在糖尿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中输送糖尿病药物艾塞那肽(Exenatide)和化疗药物阿糖胞苷(Cytarabine)。值得注意的是,它能在血液中维持药物的治疗浓度长达 24 小时,并且能比标准的注射制剂更有效地控制白血病。该装置还能在 24 小时内在狗体内释放 225 毫克的阿糖胞苷,从而达到每天 给药 150 至 300 毫克的临床阈值。在这些结果的鼓舞下,Zhao 等人随后给 10 名志愿者施用了该贴片。没有一名志愿者报告有任何不适、瘙痒或疼痛;一项调查显示,在10 位参与者中,他们都更愿意在其日常用药中使用该贴片而不是静脉滴注。科学家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建立在其装置临床适用性的基础上,例如调整微针的长度和形状,或将生物传感器或诊断模块进行整合。
对药物输送装置研究趋势感兴趣的记者请注意,《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在 2023 年 9 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受章鱼吸盘启发的吸盘贴片:它可通过动物口腔粘膜给药,并在人体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q1887
- Journal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7-Nov-2024
英矽智能荣获AI与生物科技创新展示奖,由Endeavor创投与西奈山健康系统联合颁发
InSilico MedicineGrant and Award Announcement
由生成式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公司于2024年11月13日举办的Endeavor创投与西奈山健康系统AI科技投资峰会上荣获 “AI与生物科技创新展示奖”,因针对药物发现与研发未来的影响力获得表彰。英矽智能首席商务官Michelle Chen博士现场出席并代表公司领取奖项。
26-Nov-2024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入选科睿唯安"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跨领域科研成就位于香港地区前列
InSilico MedicineGrant and Award Announcement
由生成式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入选全球数据分析服务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的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继2022年入选后,Zhavoronkov博士再次获此殊荣。
26-Nov-2024
直布罗陀发现尼安德特人时期创造的复杂结构
University of Seville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在塞维利亚大学的参与下,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先锋洞穴发现了6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以控制方式生產的焦油结构。
- Journal
-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6-Nov-2024
设计具有可调电活性的手性共价有机框架用于自旋依赖催化电化学析氧
Science China Pres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崔勇教授团队报道了共价有机框架 (COFs) 在通过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操纵电子自旋以实现自旋依赖催化方面的应用,可以通过调整CCOFs的电活性来促进析氧。与非手性类似物相比,这些手性COFs可以作为有效的自旋过滤器,降低析氧的过电位并提高塔菲尔斜率。这种增强的自旋依赖OER活性源于其出色的氧化还原活性、良好的电子电导率以及对形成H2O2副产物的有效抑制。
- Journal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2-Nov-2024
LTBR 基因突变导致次级淋巴器官缺陷,并可能构成人类遗传性免疫缺陷的基础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项涉及病人的新研究表明,编码淋巴毒素 β 受体(LTβR)的 LTBR 基因的突变可导致次级淋巴器官(SLOs)的发育和功能缺陷。该研究发现,LTβR 缺陷患者会缺乏扁桃体和淋巴结,他们还会有脾脏功能异常以及免疫细胞发育受损。这些结果让人们对有关 LTβR 信号在人体中的一些作用有了最初的认识,表明 LTBR 中的突变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基础。小鼠研究显示,LTβR 可激活 NF-κB 通路并影响免疫发育和调节。然而,LTβR 信号传导与人类 SLO 发育的相关性尚不清楚。为一探究竟,Bernhard Ransmayr 和同事对 3 名男性患者(他们来自 2 个无亲缘关系的家族)进行了检查;在这些患者的一生中都有呼吸道反复感染的病史。研究人员指出,这些患者的淋巴管正常,但他们缺乏淋巴结;其脾脏形态虽然正常,但脾功能却严重受损。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 LTBR 基因中的突变导致基质细胞上 LTβR 蛋白表达丧失,并部分破坏了 NF-κB 信号传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这些受试者的血清诱饵受体 3 (DcR3) 浓度升高;DcR3 是一种见于人体但在小鼠中缺如的蛋白,它可抑制参与 LTβR 信号传导的炎症蛋白。Ransmayr 等人推测,DcR3 的这种增加或可解释 LTβR 缺乏症小鼠模型中通常会显示出的自身免疫症状的缺失。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血清抗体浓度低下以及分化受损和记忆 B 细胞和调节性 T 细胞及滤泡辅助性 T 细胞缺乏。然而,源自患者的 B 细胞在模拟生发中心反应的体外模型中却经历了正常的分化 —— 作者认为,这表明 LTβR 缺乏症患者的 B 细胞缺陷不是固有的,而是由于缺乏通常由 SLOs 提供的有利环境。
- Journal
- Science Immunology
22-Nov-2024
Fortune|英矽智能入选2024《财富》全球AI创新者50强
InSilico MedicineGrant and Award Announcement
11月20日,知名商业杂志《财富》发布2024年“全球AI创新者50强”榜单,表彰全球范围内引领AI技术应用新时代的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荣登榜单。同期获此荣誉的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Meta、微软等互联网巨头;还有AMD、英伟达等芯片领域领军企业;以及Hugging Face、OpenAI等人工智能新星。
21-Nov-2024
氯硝酰胺阴离子—在经氯胺处理的自来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新近表征的污染物—提示需对其进行毒理学评估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许多美国的公共供水系统使用无机氯胺对饮用水进行消毒,但无机氯胺的分解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成谜。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他们发现了氯硝酰胺阴离子,这种化合物在自来水中的存在虽未得到确认,但它已为人们所知达 30 年之久。在数百万美国人的自来水中都能检测到这种化合物,但其毒性尚未得到测试,这促使人们呼吁对其立即进行毒理学评估,他们对公共供水系统中存在的氯胺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公共供水系统进行化学消毒有效地减少了由水传播的疾病,因为化学消毒能杀灭饮用水中的病原体。无机氯胺 —— 如一氯胺 (NH22Cl) 和二氯胺 (NHCl2) —— 已在美国广泛用于此目的;近三分之一美国人的自来水是用其进行处理的。然而,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怀疑氯胺分解会产生难以捉摸的化学副产物,其中包括可能具有未知毒性的含氮化合物。在这种消毒过程中的某个副产物(简称为“未被鉴定的产物”)一直未得到表征,尽管人们在 40 多年前就首次发现它了。通过将经典合成方法与高分辨率质谱和核磁共振 (NMR) 光谱分析等先进分析技术相结合,Julian Fairey 和同事分离并鉴定出氯硝酰胺阴离子 (Cl–N–NO2-) 是一种先前未被鉴定的无机氯胺的分解产物。Fairey 等人在一系列美国的氯胺化水系统中测定了氯硝酰胺阴离子的含量,他们所检测到的氯硝酰胺阴离子的浓度高达每升约 100 微克 (μg/l),超过了为许多消毒副产物所设的典型监管上限(60-80 μg/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化合物在使用替代消毒剂的水系统中并不存在。作者警告说,虽然尚未对其进行直接的毒理学研究,但计算分析表明,氯硝酰胺阴离子可能并非无害;他们强调,需要立即对源头水、成品饮用水和排放的废水进行毒理学评估和量化分析。Daniel McCurry 在相关的《视角》中写道:“Fairey 等人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引发人们对使用氯胺化公共供水是否明智进行重新评估。无论氯硝酰胺阴离子是否有毒,它的发现都值得研究水的人和工程师进行反思。”
- Journal
- Science
21-Nov-2024
直接听力测试表明小须鲸可以听到高频声音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对小须鲸的听力范围进行了直接测量,发现该物种可以觉察高达 90 千赫 (kHz) 的高频声音,表明其听觉灵敏度远高于之前所认为的。这些发现表明,须鲸(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受到的人为海洋噪音的影响可能比目前认识到的还要大,但由于对其听力范围的低估,它们被排除在受到法规保护的考量范围之外。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关注人为噪音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几项值得注意的研究计划和与海军声纳噪音活动有关的知名鲸鱼搁浅事件。因此,人们在制定评估人为噪音对海洋哺乳动物影响的标准和阈值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研究人员建议使用行为变化、听力损伤(主要是噪声引起的听力丧失)和其他物理效应来衡量噪声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但设定明确的阈值颇具挑战性,因为不同种类的海洋哺乳动物对噪声的反应差异很大且人们对造成差异的原因了解甚少。听力图 (这是说明动物听力敏感度的图表)对于鉴别影响海洋哺乳动物的声音频率至关重要。然而,虽然大多数主要海洋哺乳动物群体中至少会有一种代表性的物种有听力图,但须鲸却没有,因为它们体型庞大,因此要对其使用传统的听力测试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对须鲸听力的估测依赖于发声分析、解剖建模和行为研究等间接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噪音会如何影响须鲸,Dorian Houser 和同事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扣押和释放须鲸方法,后者可暂时性地留住青春期的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并对其进行听觉诱发电位 (AEP) 测试,该测试可通过测量脑对声音作出反应时产生的电信号来估测其听觉敏感度。利用挪威两个岛屿之间的一条天然通道和一个网状屏障系统,Houser 等人扣住了两头向北迁徙的青春期小须鲸。对它们的 AEPs 是通过暂时附着在这些鲸鱼皮肤上的镀金电极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而声学刺激则是通过附近的水下声音传感器传送的。虽然人们一直认为须鲸是纯粹接收低频声音的动物,但作者发现,小须鲸可以觉察高达 45 至 90 kHz 的频率——这个接收范围要比之前根据它们的耳朵解剖结构和其发声频率所认为的要高得多。
- Journal
-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