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s
Updates every hour. Last Updated: 23-Oct-2025 09:11 ET (23-Oct-2025 13:11 GMT/UTC)
26-Sep-2025
肠源益生菌功效新机制:通过抑制肠道脂多糖转运入血,缓解肥胖小鼠的代谢紊乱
Science China Pres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发现,Christensenella tenuis 通过抑制肠道脂多糖(LPS)转运,缓解了肥胖小鼠的内毒素血症和代谢紊乱。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益生菌作用机制,并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
- Journal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 Funder
-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5-Sep-2025
德国莱布尼茨所Mark H Rummeli、法国CNRS国家中心Rafel Mendes等提出二维金属合成策略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二维(2D)金属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有利于范德华相互作用的应用中。先进表征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对二维金属形成或生长机制的理解。2025年6月29日,德国IFW Dresden莱布尼茨固态与材料研究所Mark H Rummeli、法国CNRS国家科学研究中心Rafael Mendes等人讨论了五种常见的二维金属制备方法,包括(自上而下)范德华挤压和选择性提取,以及(自下而上)电子束诱导生长、自组装和石墨烯模板湿化学生长。讨论了五种常见的二维金属制备方法,分析了二维金属的合成策略,着重介绍了石墨烯纳米孔限域电子束诱导二维金属生长法,讨论了蓝宝石/二硫化钼砧板范德华挤压法,并提及了金内嵌置换A层MAX相选择性提取法、石墨烯模板表面生长法、CTAB表面活性剂封端CO还原法、微波脱硫法转变二硫化钼为钼烯等体系。以题为 “Two dimensional metals over, inside or beneath templates” 发表在Research上 (Research, 2025, 8, 0790, DOI: 10.34133/research.0790) 。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for Excellent Young Scholars,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ongq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European Union’s Horizon Europ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REFRESH—Research Excellence For REgion Sustainability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project,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Jiangsu Province
25-Sep-2025
“假设发生的”情景揭示了NIH 经费大幅缩减的影响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Reports and Proceedings
一篇新发表的《政策论坛》的作者表示,假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过去几十年中削减 40% 的科研拨款,那么从 2000 年起获得 FDA 批准的药物中,大约有一半依赖于由这些本应被削减经费所资助发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Pierre Azoulay 和同事对一个假设的替代历史进行了分析。他们说:“假设眼下局势与近些年的情况相似,我们的分析表明,大幅削减 NIH 的预算——包括那些在资金边际上实施的削减——可能会扼制那些与大量潜在获批药物相关的研究。”NIH 历来是全球最稳定的支持生物医学研究的资助机构之一,但它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2025 年,该机构开始取消现有资助并推迟发放新的资助,竞争性拨款数额比前一年的水平下降了 40% 以上。此外,特朗普政府提出的 2026 财年预算要求削减近 40% 的开支。
为了探索此类削减的潜在影响,Azoulay 和同事开展了一项“假设”情景分析,旨在确定这些削减将如何影响下游药物的开发。Azoulay 等人重点研究的是“风险性”资助项目——即在假设 1980 年至 2007 年期间预算削减 40% 的情况下,那些可能被削减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拨款。作者发现,在 2000 年至 2023 年间获批的 557 种药物中,有 40 种药物注明至少有一项专利直接受到 NIH 的院外资助,其中 14 种药物是由这些风险性研究拨款支持的。此外,当考虑研究引用文献时,有 331 种药物引用了至少一篇由 NIH 资助发表的文章,有 286 种药物引用了在假设预算削减 40% 的情况下由本应被削减的资助项目所支持的研究。这些发现表明,现代制药中通常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那些提供关键背景知识、方法或基础研究等间接支持途径的由公家资助的科学。此外,作者还证明,与风险性研究相关的药物通常具有极高的价值,表明 NIH 的资助不仅支撑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医疗创新,而且还支持了那些在临床和经济上重要的药物。
- Journal
- Science
25-Sep-2025
揭秘:能培育真菌的白蚁会如何保护其菌圃免遭入侵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一些白蚁会与真菌形成共生关系。据一项新的研究揭示,当有害真菌入侵其精心栽培的作物时,那些培植真菌的白蚁会像熟练园丁一样发起精准反击:将这些有害真菌扼杀在土块中,因为后者富含其可抑制真菌生长的微生物盟友。诸如肥大齿白蚁(Odontotermes obesus)等会培植真菌的白蚁与一种名为“鸡枞菌”(Termitomyces)的真菌保持着至关重要的共生关系;这些白蚁会在一种名为菌圃(comb)的特殊营养基质中培育这种真菌;菌圃既能给予白蚁可靠的食源,也可为鸡枞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然而,这些富含营养的菌圃也会吸引真菌型杂草的入侵,尤其是生长迅速的伪炭角菌(Pseudoxylaria):如果任其发展,伪炭角菌很快会反客为主。虽然在受到白蚁照料的健康菌圃中伪炭角菌通常会被抑制,但当白蚁被清除后,伪炭角菌会迅速蔓延;表明白蚁活动对维护其菌圃起着关键作用。虽然人们认为白蚁会在用微生物制剂来管控这些真菌杂草的同时不伤害其培植的作物,但它们实现这种选择性行为控制的确切机制则仍属未知。Aanchal Panchal 和同事通过实验将肥大齿白蚁与不同严重程度的伪炭角菌疫情接触;结果发现,这些白蚁会采用一组灵活的行为来抑制入侵的真菌杂草,并根据入侵的严重程度调整其策略。
在面对小规模感染时,这些白蚁会主动从受污染的菌圃中移除伪炭角菌,并将其埋在土壤团块(boluses)之下;这可有效地将该有害真菌隔离在缺氧的土壤环境中,从而抑制其进一步生长。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白蚁会将感染菌圃与健康菌圃完全隔离,并在必要时将整个感染部分埋入土块之中以遏制该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这些白蚁并非仅将土块用作屏障——后者还包含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那些由白蚁衍生的具有抑制真菌特性的细菌。白蚁仅在真菌杂草威胁到它们的菌圃时(而不是在健康的菌圃上)才会部署这些抑菌团块。据 Panchal 等人披露,这表明肥大齿白蚁已演化出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的防御策略,即动员微生物盟友来选择性地对抗有害真菌,同时保护对其有益的作物。Aryel Goes 和 Rachelle Adams 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Panchal 等人的发现阐释了如何将微生物共生体用作多方位害虫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努力了解所涉分子及其与宿主适应度的关系或许能够展示有益微生物,从而为医药、农业和生物修复领域天然产物的发现提供助益。”
- Journal
- Science
25-Sep-2025
为什么尼安德特人会在海边活动?
University of Seville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塞维利亚大学参与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葡萄牙南部发现的首批成年人和儿童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es)以及鸟类的足迹,这一发现表明尼安德特人当时可能就已经懂得规划路线,存在狩猎行为,并与其他物种共存。
- Journal
- Scientific Reports
25-Sep-2025
青藏高原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组与抗生素抗性基因谱系的全景调查
Science China Pres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通过对青藏高原14种哺乳动物的2,561份肠道样本进行大规模宏基因组分析,研究团队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青藏高原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目录。进一步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动物肠道菌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主要属于低风险类别,但是可能存在高风险ARG在人类和非人哺乳动物之间发生传播。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近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 Journal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 Funder
-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STEP) program
24-Sep-2025
意得辑在中国首次推出:伦理AI与专家智慧结合的全新学术解决方案
Cactus Communications Pvt. Ltd.Business Announcement
意得辑近日宣布推出一项开创性学术解决方案,将人类专业知识与符合伦理的AI技术相结合,以满足中国研究人员日益发展的需求。这项全新服务打破传统的润色模式,实现了AI与人类智慧深度融合的双核赋能模式,为研究者提供可靠又有前瞻性的学术支持,使其能够在把握AI机遇的同时,有效规避在学术发表中的潜在风险。
24-Sep-2025
《观点》:实验室自动化或可加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篇新的《观点》文章讨论了在 2024 年 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上举办的一场关于加快自然科学领域实验室自动化研讨会的主要收获。Andrew Cooper 和同事思考了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全球顶尖专家所提的见解,罗列了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现科学实验室自动化所涉的 6 个主题,其中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和面临的挑战。这些主题包括:用自动化系统取代劳动密集型作业以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动机;利用数字孪生和模拟以促进科学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前景以及标准化带来的益处。作者还强调了人机互补关系的重要性,指出自动化应该辅助而非取代科学探索。最后,他们审查了因日益依赖技术而可能引发的安全和伦理问题。Cooper 等人写道:“在科学家的参与下,实验室自动化可成为加速科学发现和实现根本性突破的强大伙伴。”
- Journal
- Science Robotics
24-Sep-2025
某种抗体特征可能使人在接种疫苗后易患登革热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科学家通过对 88 名登克希亚疫苗(Dengvaxia)接种者所做的分析发现了一种免疫标志征,后者可使人们在接种该疫苗后仍易感染登革热病毒。除了能解答登革热研究中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之外,这些新的发现还强调了研究疫苗所生成的抗体质量而非仅是数量的重要性。登克希亚疫苗是首个获批上市的登革热疫苗;全球每年有近 4 亿人感染登革热。这款疫苗为已感染登革热者提供了强力保护,但该疫苗基本上已逐渐停止广泛使用。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仍在继续研究登革热疫苗,试图找出与登革热防护相关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或可为将来的疫苗设计提供参考。为探寻真见,Usama Ashraf 和同事分析了 88 名接种过登克希亚疫苗且有登革热既往感染史人群体内的免疫球蛋白 G。该研究团队检查了接种疫苗前后的抗体谱,旨在寻找接种后仍被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之间的差异。他们的一个重大发现为:那些在接种疫苗后再次感染者的体内会含有更多的无岩藻糖基的登革热抗体(即抗体结构中缺少岩藻糖基)。研究人员随后在感染登革热的小鼠体内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给予无岩藻糖基化的 IgG 抗体会促进病毒复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无岩藻糖基抗体可通过与细胞中的 CD16 受体相互作用而令感染扩增。Ashraf 等人写道:“这些结果凸显了 IgG1 岩藻糖基化是接种疫苗后发生突破性 [登革热病毒] 感染风险的一个预测因子。”他们还补充道,CD16 也可能为改善登革热免疫反应提供靶点。
- Journal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