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中的氧苯酮被转化为光毒素,因而对脆弱的珊瑚礁造成威胁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据Djordje Vuckovic及其同事所进行的新实验披露,氧苯酮是一种流行的防晒霜成分,它可在海葵和珊瑚细胞内从紫外线阻滞剂转化为强效的光毒素。研究人员说,这些光毒素会使海葵更容易受到阳光伤害,这或能帮助解释为什么基于氧苯酮的防晒霜对漂白的珊瑚礁有害。尽管科学家还不清楚珊瑚礁受到伤害的确切机制,但在一些游客热门的游泳区域,这种防晒霜已被禁用以防止珊瑚礁受到伤害。Vuckovic等人的新信息如今或可帮助指导开发不太可能代谢成光毒素的防晒霜配方。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海葵和蘑菇珊瑚的实验中发现,氧苯酮可在这些动物细胞中通过添加葡萄糖而代谢成光毒素。在海葵中,共生藻类可截留这种光毒素中的大部分,但保护性藻类的去除(就像海洋变暖所导致的珊瑚“漂白”情况一样)会使光毒素积累并造成损害。正如Vuckovic在一个相关的《科学》播客中指出的那样,“氧苯酮防晒霜会加剧对这些漂白海葵毒性的发现可能提示,它对漂白珊瑚的毒性也会增强,而且它实际上能加剧变暖……在你周围有人类活动地区的负面影响。”Colleen Hansel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讨论了这些结果。
基于一种安全、绿色、低成本的高浓氯化锂水系电解液,开发出1.6 V高电压、宽温区(-40°C到60°C)的水系MXene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国家科学评论》近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一项配有狗主人在相关调查中给出20万个答案的涉及2000多条家犬的基因研究表明,仅靠品种很难预测狗的行为。这些发现挑战了目前有关犬类品种成见的假设,即那些用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品种的狗会比其它品种更具攻击性、温顺或多情的观念。尽管犬类是人类最古老的动物伙伴之一,但几乎所有品种的现代狗都只是在大约200年前出现的。在此之前(即从2000多年前开始),对犬类的选择主要依据其以功能角色为核心的特征:如狩猎、警卫或放牧。直到19世纪,人类才开始根据自己定义的狗的体型和美感特性来选择品种。如今,大多数品种的现代狗都被认为具有与其祖先功能相关的特征气质。因此,具体品种的犬的血统被认为可以预测狗的性情和行为。除此之外,它还导致了一系列针对特定犬种的立法,其中包括保险限制或直接禁止拥有某些犬种。 尽管存在这些被广泛接受的假设,但阐明品种与行为间联系的基因研究仍十分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Kathleen Morrill和同事在2155条纯种狗和杂交狗中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来寻找可以预测特定行为特征的常见基因变异。他们将这些数据与来自“达尔文方舟”(Darwin’s Ark)的1万8385项宠物主人调查数据进行结合研究;“达尔文方舟”是一个由宠物主人报告的犬类特性和行为的开源数据库。犬类行为数据的分析使用了狗主人报告的品种和品种得到基因检测的血统数据。这些测试的结果(包括78个品种的数据)确定了11个与行为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尽管这些基因位点都不具品种特异性。(狗的顺从性是最能被遗传学预测的行为之一;狗的顺从性是指狗对人类指令会如何做出反应。然而,在不同的具体狗中,这一点存在显著差异。)据研究结果披露,品种只能解释具体狗9%的行为差异;对某些行为特征和调查项目而言,狗的年龄或性别才是其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研究人员未能发现任何一个为某品种独有的行为。作者Elinor Karlsson在相关新闻稿中说:“我们认为现代犬种特定的大多数行为特征很可能来自数千年的演化,即从狼到野狗再到家犬并最后成为现代犬种的演化。这些犬类可遗传的特征比我们所定的现代狗品种的概念早了数千年。”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尽管狂犬病毒流行水平低下,但罹患狂犬病的狗的活动能力和行为可帮助确保狂犬病毒的持续传播和流行。基于10多年来对一群超过5万条狗中该致命疾病的追踪,这些发现为调控地方病动态过程以及让病原体在群体中低度持续存在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最常由狗传播给人的狂犬病毒是一种致命的人畜共患性病毒,它每年会造成数万人死亡,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受影响者主要为儿童。然而,尽管犬中的狂犬病传播率非常低,且采取了包括扑杀犬类和疫苗接种计划在内的控制措施,但犬类狂犬病仍然在非洲和亚洲呈地方性流行特征。这种病毒如何能在如此低的流行情况下持续存在(即使在大部分未接种疫苗的狗群中也是如此)仍然成谜。为了解该病毒的动态,Rebecca Mancy和同事对2002年至2016年期间坦桑尼亚塞伦盖蒂(Serengeti)的大群家犬中的狂犬病传播、种群密度、发病率和疫苗接种活动进行了追踪。他们用详细的空间分布数据来模拟狂犬病传播的规模和动态。据研究结果披露,支撑狂犬病持续存在和流行过程的规模远小于典型狂犬病模型所预测的规模。Mancy等人发现,狗的个体行为是调变该病毒持续存在的关键因素。尽管狂犬病的流行率从未超过0.15%,但某些被感染的狗会充当超级传播者并能跨越漫长距离进行传播,从而将新型狂犬病谱系带到邻近社区并引发新的局部疫情。此外,某些被感染的狗会更频繁地咬伤其它狗,从而在其死亡前将该病毒传播得更广。作者提出,这些机制可能也适用于在类似空间结构种群中传播的其它病原体。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Michael Antolin更详细地讨论了该研究的发现及其影响,并同时重点介绍了针对SARS-CoV-2持续地方性流行所做讨论得出的推论。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如果气候变化继续有增无减,地球海洋中的生命或将面临大规模灭绝(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堪比地球过去曾有的大灭绝)。源于人类活动的巨量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释放正在根本性地改变地球的气候系统,威胁着许多物种,令其灭绝风险增加。然而,很难观察气候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地球上数目巨大的海洋动物的影响。除了受到人类的直接冲击外(包括栖息地遭破坏、过度捕捞和沿海地区污染),海洋物种还日益受到气候驱动的海洋变暖和氧气耗竭的威胁。虽然化石记录表明之前由全球环境变化而发生过大规模灭绝事件,但在气候变化失控的情况下,我们所知道的海洋生物未来会有什么变化仍不确定。Justin Penn和Curtis Deutsch利用广泛的生态生理建模(该模型将物种的生理极限与预计的海洋温度和氧气条件进行了权衡)评估了各种气候变暖情景下海洋物种灭绝的风险。作者们发现,在“一如往常”的全球气温升高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经历大规模灭绝,其规模和严重程度可能堪比二叠纪末的物种灭绝(即“大灭绝”),后者发生在约2.5亿年前,并导致逾三分之二的海洋动物死亡。Penn和Deutsch的建模揭示了未来灭绝风险的模式。虽然热带海洋预计会在气候变化下失去最多物种,但许多物种可能会迁徙至更高的纬度和更有利的生存环境中。然而,极地物种可能会全面灭绝,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将在地球上完全消失。Malin Pinsky和Alexa Fredston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气候变化实际上正在带走地球上所有地方的物种。然而,该研究还表明,减少或逆转温室气体排放或可将灭绝风险降低达7成。Pinsky和Fredston写道:“就我们所知,采用协调方法应对多种威胁,海洋生物极有可能在本世纪及之后存活下来。
金柑(Fortunella spp.),因其璀璨夺目,味美芬芳的小柑果,既是一种水果作物,又是优良的观果花卉。栽培金柑种质(罗浮,F. margarita;金弹,F. crassifolia;罗文,F. japonica)均起源于中国,其中罗浮由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在清道光年间首次引进到欧洲。山金柑(F. hindsii)从古至今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因其矮化、童期短、单胚有性生殖等特点,目前是柑橘基因功能研究的良好模式材料。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关于金柑属的问题困扰着柑橘科学家:栽培金柑种质与现存唯一的金柑属野生种,山金柑(F. hindsii),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是什么?栽培金柑是直接从山金柑驯化而来的,还是起源于山金柑与柑橘属植物的杂交呢?以沃尔特•施温格(Walter T. Swingle, 1871-1952)和田中长三郎(Tyôzaburô Tanaka, 1885-1976)为代表的东西方学者均针对此问题提出过猜想,并认为该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塔林,爱沙尼亚,2022年4月26日报:Haut.AI OU在今天宣布正式入驻强生创新中国上海JLABS。Haut.AI OU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研发合作的机会,从而为实现其建立完全自主推荐系统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研究使命提供支持,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皮肤的健康和寿命。
随着最近在加拿大和美国所发现的疫情爆发,H5N1——这是一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株——正迅速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该病毒已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地引发广泛疫情,导致数百万家禽和野生鸟类死亡。Michelle Wille和Ian Barr在本《视角》中讨论了导致全球H5N1 HPAIv爆发的因素、这种传播的后果以及可对其采取哪些遏制措施。作者写道:“2021-2022年的这一波进行中的H5N1禽流感正在家禽和野生鸟类中以前所未有的快速传播并以极高频率地爆发,它对人类持续构成潜在威胁。”自2020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已在全球蔓延。尽管这类病毒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家禽生产系统中,但它们也可感染野生候鸟。H5N1是它们中的一个特殊谱系;它是造成最近一波感染的罪魁祸首,其足迹遍及欧亚、非洲和北美。该病毒可成为鸟类的杀手,并已在野鸟中造成大规模死亡事件,进而威胁整个鸟类群体,尤其是那些已经濒临灭绝的鸟类种群。此外,该病毒已对家禽生产造成重大影响。仅在2020年和2021年就有大约1500万只家禽因HPAIv而被扑杀或死于感染。最令人担忧的也许是该病毒有感染人的能力。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鸟传人的感染一直很少见,而持续性的人传人的感染仍待记录,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构成了潜在性的大流行风险。目前流行的这种病毒在进一步改变适应后或能提高其在人群中的有效传播能力。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Wille和Barr认为,国际卫生和农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每次禽流感疫情,尤其是在涉及人的环境中的禽流感爆发。除其它措施外,他们呼吁在人禽接触界面继续对野生鸟类、家禽以及人类疫情监控进行投资。他们指出,为防止HPAIv外溢至野鸟之中,人们已经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如缩小家禽规模和密度,以及在水鸟多见地区避免养殖家禽。
《国家科学评论》近期发文总结了锂金属电池中的锂金属电极的两种主要失效形式,并总结了五大类具有应用价值的锂金属电极。
据一项新研究披露,对1万2000多种癌症所做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先前未报道过的突变特征,其中包括罕见的肿瘤特异性特征。这些发现不仅引入了每种癌症类型中常见的及罕见突变特征的概念,它们还凸显了如何用这些见解来加强个性化的癌症治疗和诊断。癌症基因组通常是一个扭曲的有数千个基因突变的融合。现代的全基因组测序(WGS)法可进行全面的癌基因组分析,揭示导致某特定癌症突变的特征性组合。这些模式也称为突变特征,它们可描述导致肿瘤发展的突变过程。迄今为止,已有许多癌症突变特征的报道。Andrea Degasperi和同事对1万2222例WGS癌症患者进行的突变特征分析大大丰富了这一知识库;这些患者由“英国全国卫生服务基因组医学中心”募自英国各地;他们是“英国基因组学100,000基因组项目”的一部分。将他们的结果与来自两个较小型、开放获取的癌症WGS数据集(即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和Hartwig医学基金会)进行比较后发现,Degasperi等人的分析总共涉及1万8000多例WGS癌症。虽然这些发现证实了许多以前报道过的突变特征,但该分析还确定了以前未知和罕见的突变类型,从而在当前的突变特征集合中添加了40个单碱基和18个双碱基的替换特征。作者证明,对每种肿瘤类型来说,癌症都可能有数量有限的常见突变特征和几种较为罕见的特征,后者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较低。该数据集还提供了癌症潜在起因的有关线索,如在环境中接触吸烟或紫外线或内在细胞故障等。